音乐的表现──以古筝为例(二)

以古筝为例
廖进三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7月17日讯】音乐虽然能与情感的感知渠道直接连接,但它引起感受的强度与深度还是有等级之分的,一般习惯将它分为三个等级:

1.生理的直接感受:这是在感受层次中最表层的方式,它所感受的世人类的生理本能。在一些节奏感强烈的音乐中,人体自然的律动便随着这种强烈的节奏起舞甚至催眠,这种音乐的特色是旋律简单,节奏强烈,型态非常质朴,当人们陶醉在音乐的节奏中时,头脑可以一片空白,使人的情绪得到完全的宣泄,其效果有如灵魂的洗涤,在音乐中可以完全的忘掉世俗的爱愤,但当音乐停止后情感的记忆却是空白,所以生理层面的感动其深度最浅而持续也最短的。

2.功能性的感受:当音乐被人赋予某种功能时音乐本身其范围包括了人类的所有精神活动,举凡人类的精神感知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旋律形式,因此这个层面的情感感受最浓而引起感动的时间也很持久,且这种情感的感受会随着时间与空间产生醇化,进而变成脑海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每个人幼时都会听母亲哼童谣,当你初恋时与恋人一起听的音乐,在你人生旅途上所发生具特殊意义或刻骨铭心的事情,在这些时候你所听过的任何音乐形式便会依附在情感的载体上深深的烙印在你的心海之中,这种音乐的特色是有一个非常明显又优美的旋律,一般的标题音乐尤其是中国音乐更是这样的代表。而功能性的音乐其认定会随着客体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每一个人对同一首乐曲其感受与解读是不会一样的,且随着时间的变迁对音乐的感觉认知也会不同,因此它与客体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因果关系,而是充满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奇,这也是音乐令人着迷的原因之一吧。

3.理性上的感知:把音乐表现的范围集中在理性的思维。音乐作为某种情感的标志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是自然产生而年代久远的,但在16世纪后欧洲的文艺复兴风潮中,由于理性主义的思考方式,把任何事物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来推演其发展与范围,所以便有分工的产生,也就是后来所称的专业。专业的意义是要把某种能力发展到极致,并且要设定许多的条件来当作门槛,这种影响在音乐的型态上就是纯音乐或称无标题音乐的产生。纯音乐是人类理性的产物,它只用感觉的理智面来运作,而情感的感性面在此几乎要销声匿迹,它表现着理性面的所有元素,举凡秩序、比例、平衡、对比、统一、分解、收纳等等的因素都被体现在音乐形式中,因此这种音乐有着极专业的门槛与条件,当欣赏者没有相对的条件时是无法产生共鸣的,它无法广泛的被认知,只有特定的专业人士会对它产生兴趣,所以也被称为学院派、象牙塔里的音乐,但这种音乐却闪烁着精神上、理性上的光辉,它代表人类文明往更理智的方向靠近与发展,当欣赏者能够跨越这些专业的门槛,那纯音乐的美才会呈现出来,而感动也会自然的产生了。

操作行为:表现意义的表层。

表现意义的表层体现,在筝乐上即所谓的演奏技巧(操作行为)这一个层面是最容易使人了解但也是最容易使人误解的,一般我们对技巧的练习多注意外在的技巧克服,而忽略了技巧深层的含意以及在技巧的练习中所应遵循的方向为何,其实这才是技巧练习的重点与技巧所要达到的水准与目的,至于技巧要表现的内涵与方式,在表现意义的深层与中介层已作略述,下面只对古筝的演奏技巧作分析,但在这里我们只作通则性的面的讨论。
在作古筝的技巧分析之前我们也依循往例将其作一分类,这样有助于问题的单纯化,但要特别指出的是,只将个别的技巧都练习得很好并不代表就能把古筝弹好,因为在技巧之外上有其他的因素,但如果技巧练不好纵使有其他的因素古筝还是弹不好的,因此我们必须有这样的体认,即技巧不是达到优良演奏的唯一条件但它却是必要条件,由此可知技巧的重要性了!@

──文摘自《实用古筝教程》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不是一昧的弹奏而已,应该对影响进步的各种问题找出其原因并给予解决
  • 常使初学者误解的观念是僵硬即是用力,其实正好相反。当你僵硬时,力量是聚积在身体里并未传达到筝弦上,因此它对音响的力度帮助有限。而放松时力量才有办法藉由肌肉的传达,让力量由手指的触弦转换成音响的力度,因此在弹奏的过程中,不但是手的部分,连身体全身也应该是放松的
  • 位于纽约曼哈顿心脏地带的弗里克收藏馆(The Frick Collection),自1935年开馆以来,坐拥1800件馆藏,一直是美术与历史爱好者心中的圣地。历经5年、斥资3.3亿美元整修与重新规划的博物馆终于修缮完毕,4月17日正式对外开放。不仅一楼标志性展厅焕然一新,更首次开放原为私人住所的二楼,并推出一系列崭新的展览、装置艺术与公共活动,并开放一座可容纳218人的全新音乐厅。
  • 2019年4月15日,当世人目睹大火肆虐巴黎圣母院(the Notre-Dame de Paris)之际,不禁怀疑这座广受大众敬爱的大教堂能否恢复原貌。如今,历经五年修复,这座神圣的法国哥特式教堂杰作,再次成为巴黎天际线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 艺术史家们对用“矫饰主义”(Mannerism)这个词做为绘画风格的名称有过许多争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爆发前,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这名词来形容十六世纪时在意大利那些无法被归类的艺术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开创英国18世纪的黄金时代外,她的统治还标志着绘画、戏剧、诗歌和音乐等高品质艺术的兴起。安妮女王延续伊丽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铭:“永远不变”(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体现她的使命就是恢复受法国和西班牙影响之前的英国的价值观与传统。
  • 古代的风景画或人物画中有建筑物的构图,依赖界尺将建筑物的飞檐、楼阁、楹椽等画得唯肖唯妙,这种有直线的画,称为“界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