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古塔之三十九

塔院寺白塔─四大佛教圣地五台山标志

李昕
font print 人气: 46
【字号】    
   标签: tags:

五台山塔院寺内的高耸入云的尼泊尔式的大白塔始建于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是除了北京妙应寺白塔之外,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的又一杰作。塔院寺,因此塔而得名。在历史上,塔院寺和它旁边的显通寺原为一座寺庙,这里就是原寺庙的塔院。

明朝万历七年到十年(公元1579──1582年),对寺院的殿宇进行了改建,让它和显通寺分开,成为一座独立的寺院,并取名为塔院寺。因寺院中有释迦牟尼舍利塔、佛足迹图碑和五台山教主文殊菩萨的发塔,被佛教信徒视为圣地。因释迦牟尼舍利塔,即这座古尼泊尔式大白塔,造型优美,加之处于五台山的中心台怀镇,四周分布着众多寺庙,所以它便成了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首──五台山的标志。

释迦牟尼佛灭度,其尸骨炼就八万四千个舍利子,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用五金七宝铸成了八万四千座塔,分布于茫茫大千世界,每座塔内藏一个舍利子,五台山的塔叫慈寿塔,是中国十九座中的一座,据说就藏在现存的这个大白塔腹内。

大白塔全名叫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又叫大慈延寿宝塔。据记载,唐朝以前这里就有一座二层八角塔,以后毁掉了。元朝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又修建了尼泊尔式石塔。明代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建大白塔,并将元代石塔、释迦牟尼舍利塔藏在大白塔内。明永乐五年,皇帝朱棣令太监杨升重修此塔,开始建了寺院。明万历七年,皇太后李娘娘令太监范江和李友重建。

神宗万历七年敕建大宝塔记曰:“塔在鹫峰之前,群山中央。基至黄泉,高二十一丈,围二十五丈,状如藻瓶,上十三级。宝瓶高一太六尺,镀金为饰。覆盘围七丈一尺,吊以垂带,县以金铃。更造金银宝玉等佛像,及诸杂宝,安置藏中。海内皇宗宰官,土庶沙门,景仰慈化,造像书经,如云而集,悉纳藏中。十年壬午秋,工成,并及寺宇佛殿经楼,藏轮禅室,罔不备焉。”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奉命撰写了碑文,记述其事。

对比北京妙应寺白塔,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塔颈依旧粗壮,塔座和塔身相对瘦长,更显巍峨。大白塔通高五十六点四米。塔基为正方形,砖缝全用米浆、石灰搅拌砌筑。全塔各部粗细相间,造型优美。塔面为白色,形如藻瓶,塔盘、宝珠有铜饰品,塔上,风磨铜宝瓶高5米,覆盘两米多,悬铜铃,252个铜铃风吹作响,声音悦耳。白塔中层,建塔殿3间,内有三大士铜像。

基座呈八角形,即: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八面,南面(即正面)紧对着大慈延寿宝殿的后墙,墙上有三个很浅的石洞,中间的石洞设有一小的半浮雕佛像,右边的石洞立有刻有释迦牟尼双足迹象碑,左边的石洞有清康熙年间修塔的记事碑。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在临死前将脚形印在石上,并对弟子说:“我最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谁能见到这足印,瞻礼供养,就能免罪消灾。”唐僧玄奘到西域取经时把佛足印拓下带了回来。

唐太宗敕令将佛足刻在石上,立于祖庙。明万历壬午秋,寺僧又按图刻石,供奉在大白塔下。于是,这里就成了众僧向往的地方。现在到五台山游览的凡夫俗子也要凑热闹,顶礼膜拜,但现在人多为求财消灾,而非修炼向善。  

塔基四角建有四个小亭,在小亭的衬托下,使大白塔显得更加壮丽美观。环绕塔基造有可避风雨的长廊,大白塔的下层是个殿,俗称塔殿,殿内供奉著文殊、观世音、普贤、地藏四菩萨和一尊释迦佛像。在大白塔的围廊里还置放着喇嘛寺庙内祈祷、诵经所不可缺少的法物──115个法轮,它被又称为转经筒。

法轮呈园桶形,转动自如,在每一个法轮上都有“唵、嘛、呢、叭、咪、吽”六个梵文字,这叫做“六字真言”,也被称为“六字大明咒”。《大乘庄严宝王经》说,“若此六字大明咒,着于身,触于手,藏于家,或书于门,即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塔院寺大白塔不愧是我国古代建塔史上的一项奇迹。多少年来的漫长岁月,大白塔不仅经住了风雨的侵袭和地震的考验,迄今仍完好地屹立着那里,还成为佛教信徒们向往的圣地。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座与山东临清灵岩寺、湖北荆州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为“四大丛林”之一的“栖霞寺”,是江南著名的古刹之一。位于江苏南京东北17公里的栖霞山中峰西麓,又名“摄山”。南朝时代,山中建有一座“栖霞精舍”,因而得名。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是当时的隐士明僧绍,将住宅捐给交往密切的法度和尚改建为佛寺的。唐高宗时更名为“功德寺”,增建殿宇楼阁40余间,极为壮观宏伟,成为当时江南最大的佛寺之一。
  • 银川古城西南部的兴庆区,有一著名的寺院---“承天寺”,寺中有一座耸立云霄的“承天寺塔”(现为宁夏博物馆),塔因寺而得名,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此塔与北郊的“海宝塔”遥遥相对呼应,所以当地人便称此塔为“西塔”。
  • “金刚座舍利宝塔”,位于绥远省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原为“慈灯寺”内建筑的一部分。一位精通多种民族文字与哲学的著名喇嘛”阳察尔济”,在担任”副扎萨克达”喇嘛时,皇帝为褒奖他的功绩,于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至公元1735年)在呼和浩特市建造一座寺院,并赐名“慈灯寺”。
  • “一百零八塔”因塔数众多且造型独特,不仅在宁夏,在中国是古塔建筑中唯一的大型古塔群。在塔群前方的黄河滩上,有着古寺庙的遗址以及两座小砖塔,因为修建水坝而淹没,古遗迹从此长埋水中。从小塔中清理出西夏时代的木刻版经文、绢质彩绘、陶制塔模、造像等古文物,说明自西夏起,此处就是一大规模的佛教活动场所。相传,这里也是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穆桂英的“天门阵”“点将台”。
  • 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县城西北郊区海拔869米处有一座塔山公园。塔山,是龙岗余脉,俗称“苍龙岭”,山形气势雄伟,犹如一条苍龙出山之状,云雾迷离,云天壮观的浑然一体。位于苍龙岭的“龙头”之上,岿然矗立着一座历经千年风雨的灵光塔,塔坐北朝南,北有一高耸的“一览峰”成为自然屏障。南临鸭绿江,隔江对岸就是朝鲜国的惠山市。
  • 二千五百年古城苏州的“盘门三景”(瑞光塔、吴门桥、盘门)久负盛名,古塔、古桥、古城门,质朴沧桑,相应成趣。“瑞光寺塔”当地习称“瑞光塔”,位于城西南盘门内。
  • 广州著名的佛教四大丛林 (光孝、六榕、华林、海幢)之一的六榕寺,寺内主要建筑之一的“花塔”,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六榕寺”与寺中的“花塔”历来为人们所称颂,历史地位与“光孝寺”同享齐名,素有“光孝以树传,净慧以塔显”之称。(净慧是六榕寺的别称) 。
  • 以高台上建有五塔的特殊形式体现的佛塔建筑,称之为“金刚宝座塔”。金刚宝座式塔的形式起源于印度,宝座塔上的五座塔造型,象征着佛经上所说,金刚界五方佛。中间的为大日如来佛,东面为阿□佛,南面为宝生佛,西面为阿弥陀佛,北面为不空成就佛。中国最早的金刚宝座塔造型出现在敦煌中北周石窟的壁画之上。最早的塔形实物是山西朔县“崇福寺”的北魏石刻中。最早的建筑实物则是“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迁,宝座上的塔发展有了一些改变,有覆钵式、密檐式、楼阁式等多种,有的宝座塔还建在佛教建筑之顶上。
  • 目前广东省仅有的一座年份可考的北宋砖塔“三影塔”,原是“延祥寺”的建筑之一,原名“延祥寺塔”。据说,其塔能在光滑如镜的延祥寺寺壁上,反射出一影朝上,两影倒悬的三个塔影,故改名为“三影塔”。可惜寺院已毁,由光线折射而显现的“一塔三影”的奇观也随之消失了。
  • 由于缺乏史料依据,又无碑碣出土,歪塔的具体建筑时间至今依然是个谜。与同一时期的其它石塔相比,前卫歪塔的建筑规模并不大。它是一座实心密檐式砖塔,以石筑做为塔基,用砖砌成塔身,分三级呈八角形,塔身雕有砖刻佛像、花纹、狮子头等图案,线条清晰,刀法工艺精湛。歪塔为单顶,顶部原来建有顶盖,但现已塌陷残缺,现存塔高约10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