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才能预防疾病,才能不得病呢?”
胡医师:这个问题,是传统中医最擅长的,就是没病就预防,使之不生病,有病赶紧治好,让他永远不再生病,这就叫“上工治未病”。传统中医认为,最好的医生是让人以后不再生病,即“治未病”,称为“上工”;而“中工”治已病,也就是说,人已经病了,找医生,医生把他给治好了,这也算不错的医生,叫“中工”。那么,怎样才能少生病、不生病呢?就得要和大家谈一谈,传统中国医学老祖宗的智慧了。
中国老祖宗的智慧是什么样呢?《黄帝内经》中说,所有的人应该跟着“一年四季”的阴阳和“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阴阳来生活。四季中,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一天中,昼为阳、夜为阴。春天有春天的状态,夏天有夏天的状态,秋天有秋天的状态,冬天有冬天的状态;例如春有风,夏有火有热,秋天有燥气,冬天有寒气。春天吹到微风、小风是正常的,大风就不对了,或者春天如果寒气逼人也不行;夏天热,一直吹风不是办法,对着冷气一直吹更是不对。古人认为:春暖,夏热,秋燥,冬寒,本来应该是这种时序变化。
现在人们的生活,春天温暖还可以忍受,可当天气稍微热一点就开冷气;冬天了,稍微感到冷,就将暖气开启;夏天稍感到热,冷气开得好冷。现在的状况:“春不暖,夏不热,秋不燥,冬不寒”,周围环境好像一年里都很恒定;其实,这种恒定就不是老天爷规定的恒定了。
夏天生活在很强的冷气中,人不感到热了,这种环境中,人也容易得病。中医所了解的中暑,分为“阳中暑”和“阴中暑”。阳中暑就是被强烈太阳曝晒并且长途跋涉而发生的,也叫“热中暑”。一般这种中暑,吃些西瓜或冰凉的水就能解决;阴中暑就是太贪凉,在阴凉的地上或石头上躺睡,结果却造成身体的热和汗出不来,这种中暑的情况,现今比较容易发生;本来天热流了汗,热气就容易被逼出来。现代人因为有冷气,汗变少了,热留体内成为热中暑。
冬天寒冷,皮肤腠理对于寒冷自然的会起反应,“腠理”大约相当于汗毛孔,遇到寒冷,它会自动的收缩,而能保住体温。但我们贪图暖和的享受,把自己关在暖气十足的、不通风的空间,对身体也是不好的。人本就应该照老天爷安排的那种寒天、热天而生活。照着天定的理生活,这是让人少生病或不生病的第一好方法。
第二呢,一天有它自己的阴阳;白天为阳,应该起来工作,晚上为阴,应该睡眠。可现在的人,多半夜间很晚了仍在网路上,还不休息、睡眠,对身体也不好。古人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黄帝内经》记载:春天、夏天应该晚睡早起,秋天应该早睡早起,冬天要早睡晚起;跟着太阳的升起时工作、落下时休息;就这么简单的方法养生。
听众问:现在是夏季,应该“晚睡早起”?
胡医师:对,出太阳的时间长,醒着的时间就该长些。出太阳的时间短,休息的时间就该多些。古代利用日晷仪定时,太阳将起、将落之时,日晷仪影子最长,是最早之时或最晚之时;当它的影子最短时就是午时,时辰的长短,基本上是根据日晷影子长短所定的。时辰的长短也有些微伸缩。一天有一天的四季;一天中有春季的时辰:寅时、卯时、辰时;也有夏季的时辰:巳时、午时、未时;而秋天的时辰:申时、酉时、戌时;冬天的时辰有:亥时、子时、丑时。根据传统中医的常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天的时辰里,一定要闭藏,意思就是说,那个时候就得要睡眠了。亥子丑三个时辰,大约就是晚上9点到早上3点。夏天的这三个时辰比较短些,因此,睡得比较少一点,冬天的这三个时辰比较长些,人就要睡得多一点。差别就是十几分钟吧。
主持人:请问胡医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是健身和预防疾病需要注意的呢?
胡医师:不难,就只是按着自己的感觉来;饿了就吃东西,渴了就喝水。现在的人们,多半因为工作或其他什么原因,该吃饭时没有时间吃,等到能吃的时候,又吃得特别多;渴了不能及时喝水,喝水时却像牛饮一样;现在的人喝水,不是冰水就是加很多冰块在水里,喝茶也加冰块,都不是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如果能够改变这类状况,就不容易生病了;就算万一得病了,也比较容易治好。◇
──“希望之声国际广播电台”名医热线节目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