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彩票怎么买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书法漫谈六

温文儒雅的君子-书法家虞世南

许平和
font print 人气: 22
【字号】    
   标签: tags: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虞世南为人温良恭俭、沉静寡欲,对于朝政则又刚正不阿、勇于进谏,可谓是硕儒兼诤臣,深得唐太宗器重。

唐太宗称赞虞世南有五绝即“一曰忠谠、正直,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因此虞世南被称为“五绝书家”。唐太宗这段“五绝赞赏”刻画出一位对上忠直、对下友爱、温文儒雅的谦谦君子。

书如其人,虞世南的书法也体现出“君子书法”平实稳健、内练而不露锋芒的风格。虞世南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孔子庙堂碑”是较有名的一件,而单这一件作品,就足已使虞世南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屹立不摇,宋朝书法家黄庭坚就曾如此称赞:“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

“孔子庙堂碑”整幅作品恬淡宽和,散发出超脱尘世的静穆气息。其用笔含蓄朴素,朴素却无一丝呆滞;结体平实端庄,平实端庄之中处处可见从容不迫、合宜而不纵意的舒展。每一笔的笔姿似乎皆出于静如止水的心态,然笔笔心气相应,带出每个字最完美的形态。从作品中我们彷佛看到一位涵养丰厚的醇儒,在臻至从心所欲而不愈矩的境界后而顺乎自然大道。

相较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不强调激烈的提按顿挫的书法在视觉上没有强烈的形式感,也许因为如此,今日学虞书者并不多见。所谓“君子藏器”,虞书之可贵即在含蓄自持的冲和之气,需要吾人更纯静的心神始能与之遇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钟繇从小就喜欢书法,十一、二岁年纪轻轻就随着老师到山东抱犊山临摹秦、汉摩崖石刻,长大后对书法的喜好程度更是只能用“痴”来形容.........
  • 卫夫人书法师承钟繇,善长隶书楷书。由于卫夫人并无留下任何书法作品让人参照,我们只能从两段唐人的书评中想像魏夫人的书法风貌:其一是韦续在《墨薮》中称赞魏夫人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
  • 王羲之热衷书法,总是废寝忘食苦练习字。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不辞辛劳寻找与拓印历代碑刻,因而累积大量的书法资料。他还在家中的书房、院子、大门边等各处,摆好桌椅,上面放着笔、纸、砚、墨,一有好的字体构想,随即下笔书写。由于不断的勤学苦练,他的书法造诣才能达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作品也被千古传颂,流传至今。
  • 王羲之任性率真而不做作,喜欢即兴书写。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兰亭集序》就是他酒后的即兴书写佳作。还有有一次,他到学生家里,看见人家有一张棐木制的桌子,桌面光滑洁净。王羲之就在上面写字,一半楷书,一半草书。
  • 许多书法名作在不同朝代受到的评价都有所不同,或褒或贬,审美角度互异,品评内容自然不一。而能像《兰亭序》一样,在每个历史时期的审美观念里都被奉为“神品”的情形,可谓少之又少。《兰亭序》通篇灵动活泼、畅快淋漓,但每一使转、提按,每一笔牵带,或连或断,都交待地清清楚楚,丝毫不失法度。变化多端的用笔化入结构章法,呈现出丰富多样的体态与疏密合宜的空间,“大小、长短、匾狭,均各还其态,率其自然”。妍美中带有遒劲,飘逸中又显圆融平和,令人“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
  •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欧阳询一生经历陈随及唐初,在隋朝就已名震寰宇,高丽(韩国)都曾派大使前来求书。欧阳询未曾因盛名而骄,书艺亦未被盛名所绊,反而老来笔健,其传世的名作如“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温彦博碑”都是晚年之作,其中“九成宫醴泉铭”更有“楷书极则”之誉。
  • 艺术史家们对用“矫饰主义”(Mannerism)这个词做为绘画风格的名称有过许多争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爆发前,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这名词来形容十六世纪时在意大利那些无法被归类的艺术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开创英国18世纪的黄金时代外,她的统治还标志着绘画、戏剧、诗歌和音乐等高品质艺术的兴起。安妮女王延续伊丽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铭:“永远不变”(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体现她的使命就是恢复受法国和西班牙影响之前的英国的价值观与传统。
  • 透过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贡”(Bodegón)画作将这种仪式化的舒适氛围融入其中。
  • 提香对场景的精心设计、富于表现力的色彩,以及对人像和物件的敏锐刻画,启发了后世的欧洲艺术家。观众凝视此画时,犹如置身人群中,仿佛艺术家要求观者一同省视自己的良知与对神的信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