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100个为什么

为什么古人说“清明时节雨纷纷”?

作者:心语
font print 人气: 5257
【字号】    
   标签: tags: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西历的四月四、五或六日。这天多数华人要过清明节,有祭祖扫墓及踏青的习俗。如《逸周书‧周月》记载:“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另《历书》上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又明朝徐元《八义记‧宣子劝农》:“节届寒食清明。清明,西郊外步踏红青。”

古人很重视清明这个节气,因为一到清明,天气回暖,气候湿润,雨水增多,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勃勃,正是春耕播种的好季节。可是,每年清明节前后,在中国江南、华南一带,经常笼罩着连绵细雨。因此,有唐朝杜牧《清明》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意思是说,清明正是细雨纷飞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去祭祖扫墓,路上来往的行人个个都非常惆怅、悲伤,好像失去魂魄的样子。

那么,为什么古人要说“清明时节雨纷纷”呢?

因为清明时节适逢冬去春来,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逐渐减弱,东南方海洋上空的暖空气开始活跃北上。当冷暖空气不断相会,即会产生冲突,而冷暖空气发生冲突的地区,就会形成阴雨不断的天气。清明前后,江南、华南一带的上空,就是冷暖空气来往频仍的区域,所以才会细雨绵绵。

另江南、华南一带春天时,低气压多。低气压,是大气中气压较周围低的地方,而在低气压的上空,低层的空气会由四周向中心流动。故低气压中心的空气为上升气流,容易将水汽带至高空冷却而形成云、雨。因此,每逢低气压经过时,就会出现坏天气,阴沉多雨。

此外清明前后,江南、华南一带大气层内的水汽较往常多。含有水汽的空气白天受热上升,当遇到高空的冷空气时即凝结成小水滴,等小水滴变成大水滴,就会下起毛毛细雨。所以,就是这些原因使清明前后特别多雨。@*#

责任编辑:王愉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帝王的坟墓开始称为“陵”,约从战国中期以后,首先出现于赵、楚、秦等国。《史记‧赵世家》载︰赵肃侯十五年经营寿陵。《秦始皇本纪》载︰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寿陵。由此可见,这是君王墓称“陵”之始。因为当时封建王权不断增强,为表现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坟墓不仅占地广阔,封土之高如同山陵,因此帝王的坟墓就称为“陵”。
  • 黄历的三月初一被称为“蝴蝶节”,主要是源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梁祝的故事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之一。在流传的过程中,人们将他与民间的节日联系起来,使节日形成了独特的情趣,也使故事的意境深刻。
  • 立春这一天是四季开始的第一天。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庄稼生产过程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春,因此立春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气。
  • 冕版的前后各有垂珠,称为冕旒;冕旒会在皇帝眼前脑后来回晃动,也会遮蔽视线,意在...
  • 金銮殿是文人学士等待皇帝诏命应对之所,因此极有名气。唐代诗人李白在唐玄宗时曾为翰林供奉,就常常进出金銮殿,受玄宗召见。又因为金銮殿与翰林院相接,故翰林学士又美称为“金銮”。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