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漫谈三

鸾翔凤翥,旷古书圣─王羲之(上)

玉观
font print 人气: 62
【字号】    
   标签: tags: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书法的演进,最早可溯至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周朝金文(钟鼎文)。到秦汉时期,书法才逐渐趋于成熟。魏晋六朝是各种书法交相发展的时期,而风格严整古朴的秦篆汉隶,也在此时期转为秀劲飘逸的真、行、草、楷书字体。至隋唐时,篆、隶、草、行、楷书各体兼备。

在书法发展史上,出现不少大书法家,如三国魏钟繇,他的作品古朴自然,所开创的楷书成为后世最常用、最基本的书体。而将行书、草书发展成熟且臻于登峰造极者首推东晋王羲之,他与钟繇并称“钟王”。

生平与书法成就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后南迁为会稽人。因曾为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王羲之在精研钟繇、张芝书体的基础上,大胆变革,所写的草隶,冠绝古今,是书法史上的继往开来者。他的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人尊称他为“书圣”。

王羲之来自琅邪王氏家族,是晋朝的世家大族。书法是琅邪世族的家传艺术,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从伯王敦、王导,叔父王廙,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书法名家。

王羲之除受家学熏陶外,早年拜师卫夫人,而卫夫人则师承钟繇。王羲之聪敏勤奋,在名师指导下,书艺大长。王羲之的伯父王导对他赞誉不绝,还将自己随身携带的钟繇《宣示表》真迹赠给他。王羲之如获至宝,虽未能完全领会钟繇书法中的奥妙,但他勤临摩,进步神速。

王羲之十三岁时,当时任司马睿右长史的周顗宴客,王羲之随叔父赴宴。羲之辈分小,自然敬陪末座。筵席上有一道洛阳名菜“牛心炙”,当吃这道菜时,主人必须先敬席上最重要的客人。满堂宾客看到周顗竟把菜送给末座的少年,都惊奇不已。在众人追问之下,方知受此殊荣的是王旷的儿子王羲之。从此,王羲之远近闻名。

王羲之热衷书法,总是废寝忘食苦练习字。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不辞辛劳寻找与拓印历代碑刻,因而累积大量的书法资料。他还在家中的书房、院子、大门边等各处,摆好桌椅,上面放着笔、纸、砚、墨,一有好的字体构想,随即下笔书写。由于不断的勤学苦练,他的书法造诣才能达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作品也被千古传颂,流传至今。

王羲之约在晋明帝太宁三年出仕,任职秘书郎,开始他的仕宦生涯。他先后任临川太守、征西幕府参军、江州刺史、护军将军、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到永和十一年,王羲之为会稽内史,因与当时上司扬州刺史王述不合,于是称病去职,率子女在父母墓前誓墓不仕。

他在三十年从政生涯中,无论是在朝为官,或是出使外任,他都亲理政事,爱国忧民,竭力改革积弊。辞官归隐后,他优游山林,但仍深以国事为念。

王羲之有七子,都有书名,以献之成就最大,人称“小圣”,与王羲之合称“二王”。晋穆帝升平五年,王羲之因病辞世,享年五十九岁,其子遵其遗嘱,辞谢朝廷“金紫光禄大夫”的封赠。

我们现在所见的王羲之书法作品大都是唐人精摹本,真迹已难见。《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被宋代米芾奉为“天下第一行书”。《快雪时晴帖》是他写给住在山阴的朋友张侯的信,清高宗将此帖与王羲子的儿子献之的《中秋帖》、其族侄王珣的《伯远帖》,一起珍藏在紫禁城养心殿,称为“三希堂”。

此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则是将王羲之三封短札合裱,内有行书、草书,字体多变化、十分生动灵巧。其它还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丧乱帖》等等,都是书法中的极品佳作。

晋后有许多书法名家,或临摩王羲之书作,或承其笔法而自成一家,如南朝陈高僧智永,唐朝虞世南、欧阳修、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五代杨凝式,宋朝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元朝赵孟頫、鲜于枢等,明朝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等等。由此可见,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影响非常重大。

此外,从唐朝开始,王羲之的书作随着中日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日本书法艺术也有深远的影响,到现在仍受日人重视,研究学习者不断。

历代帝王中,最早重视王羲之书法的是梁武帝萧衍,评其书法为︰“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其次是唐太宗,他特别推崇王羲之书法,并把书法列入科举考试内容,因而将唐朝书法艺术推向辉煌的顶峰。唐太宗还亲自在《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称其︰“详察古今,精研篆隶,尽善尽美,其惟逸少乎!”@*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钟繇从小就喜欢书法,十一、二岁年纪轻轻就随着老师到山东抱犊山临摹秦、汉摩崖石刻,长大后对书法的喜好程度更是只能用“痴”来形容.........
  • 卫夫人书法师承钟繇,善长隶书楷书。由于卫夫人并无留下任何书法作品让人参照,我们只能从两段唐人的书评中想像魏夫人的书法风貌:其一是韦续在《墨薮》中称赞魏夫人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
  • 艺术史家们对用“矫饰主义”(Mannerism)这个词做为绘画风格的名称有过许多争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爆发前,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这名词来形容十六世纪时在意大利那些无法被归类的艺术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开创英国18世纪的黄金时代外,她的统治还标志着绘画、戏剧、诗歌和音乐等高品质艺术的兴起。安妮女王延续伊丽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铭:“永远不变”(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体现她的使命就是恢复受法国和西班牙影响之前的英国的价值观与传统。
  • 透过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贡”(Bodegón)画作将这种仪式化的舒适氛围融入其中。
  • 提香对场景的精心设计、富于表现力的色彩,以及对人像和物件的敏锐刻画,启发了后世的欧洲艺术家。观众凝视此画时,犹如置身人群中,仿佛艺术家要求观者一同省视自己的良知与对神的信念。
  • 德国的视觉艺术,相较其哲学文学音乐,是较少被德国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国艺术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却深深影响着其它领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他的风景画为什么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对色彩与构图的运用是德国浪漫主义的特色,他赋予风景画前所未有的生命与意义。他将灵魂注入风景里,而风景里被照亮的空气是“灵体”,让每一幅画作充满个体性与内在连结
  • 马德里拥有世界上最[ascii]着[/ascii]名的博物馆之一——普拉多博物馆。而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贵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近乎真人大小的油画《宫娥》(Las Meninas)是其镇馆之宝。
  • 斯皮诺拉对敌军的武艺充满敬佩,遂允许荷兰军队如阅兵游行一般地撤出布雷达——他们手持武器,鼓声震天,旗帜飘扬;他也严禁部下对败军幸灾乐祸。当尤斯蒂努斯以传统方式向他走来示降时,斯皮诺拉下马与他平等相见。两人一见面,斯皮诺拉便对这位荷兰指挥官及其部队大加赞赏。
  • 在16、17和18世纪,职业女画家非常稀少,更不用说取得成功的了。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朱迪斯‧莱斯特(Judith Leyster)和阿黛拉依德‧拉比耶-吉娅尔(Adélaïde Labille-Guiard)三位画家都创作了多幅自画像,其中包括突显其职业的版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