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3月20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高茂雄澎湖县20日电)花屿,孤悬澎湖海域西南一角小岛,岛上生活机能不佳,苗栗出生的汶水泰雅族原住民黄国扬,舍得寂寞,把自己嫁给了花屿,将心力奉献给花屿的下一代;倏忽23年间,黄国扬展现了平凡老师不平凡的人生故事。
民国52年次的黄国扬是生长在苗栗县泰安乡汶水的泰雅族原住民,新竹师专毕业后分发至澎湖县望安乡花屿村花屿国小服务。从小在山区生长的他,从此以这座只有1.5平方公里的偏远小岛作为人生舞台。
花屿孤悬澎湖西南海域,距澎湖县行政中心马公市20浬,船程50分钟,目前交通船每周二、五、日3天开航马公─花屿间,冬天海象不佳,经常不开船。岛上实住居民约150人,公部门警、消各3人,护士1人,岸巡4人。
岛上唯一的学校花屿国小现有16名学生,10名老师;由于交通不便,生活机能不足,缺乏休闲娱乐设施,绝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均视花屿为畏途,历任校长和老师很多在服务满1年后,设法请调至其他学校。
黄国扬回忆1986年初抵花屿,连码头都没有,还必须换乘舢舨船才能靠岸;岛上1天只供电2小时,生活条件比现在坏上几倍。黄国扬说,当年1位与他一起去花屿报到的女老师完全无法接受,隔天马上坐船走人,根本都还来不及认识。
黄国扬曾在马祖东莒岛服兵役,自认在花屿还可适应,当初心里猜想顶多服务半年或1年就会调走,但怎么也想不到,一转眼23年岁月已经过去。
花屿国小也是澎湖县校长的第1站,依行之有年的惯例,校长新鲜人一律从花屿国小干起。去年8月初任校长的叶万全在花屿待了1学期了,他表示,岛上生活机能确实不佳,夏天常跳电,地下水源水质差,盐分重,台湾本岛派来的老师较难适应。尤其夜间几乎没有休闲娱乐,老师们只好上网或看书。
很多人对黄国扬创造的“奇迹”感到好奇,为什么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花屿,他却能在此安身立命,一待23年,还打算服务到退休。
黄国扬说,到花屿国小的第1年,他教的是3年级,1年后虽有机会调走,但实在忘不了这群天真活泼可爱的花屿小孩,觉得有责任带他们到6年级毕业;所以说,当时选择留在花屿的原因其实很单纯─“责任未了,不能走”。
黄国扬表示,当年花屿不只欠缺生活机能,小孩学习环境也很差,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课业,每遇庙会活动,学童常被迫放下课程,到庙中学习“小法”科仪。当时也没有网路,无从让学生们认识外在的世界。
由于没有任何1本课本是为花屿小孩编纂的,小朋友们很难具体了解课本上所描述的外在世界,面对“城乡的严重差距”,也是黄国扬每天上课时所面对的挑战。
对黄国扬来说,既来之,则安之,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并教育花屿的小朋友,矢志在教育资源最缺乏的地方,默默实践教师的天职,毕竟从事教育工作是不能分地点的,越是偏远的角落就有越多受到忽视的孩子。
他抛弃传统的严肃上课方式,改以风趣方式授课,让上课变成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不再有任何压力;再加上认真的教学态度,简直是小朋友眼中的大哥哥。
黄国扬全力为花屿小朋友奉献心力的态度,也终于掳获花屿姑娘的芳心。民国78年,黄国扬在花屿人祝福下与花屿姑娘陈碧莲共结连理;在花屿开枝散叶,则是他人生的第二部曲。
与花屿结缘后,黄国扬已完完全全成为一位道地的花屿人,每逢周末假日,当其他老师正在为单调生活感到无聊或寂寞之际,他则扛着相机走访岛上各处,记录岛上的生态点滴。
1994年澎湖县野鸟学会成立后,更开启他生态研究的兴趣;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学者到花屿研究调查,再度引发他开始研究花屿的地质和地形。
经过10几年下来不断研究,黄国扬成为澎湖群岛生态专家,钻研领域既广且深,从地质、鸟类、蝴蝶到鱼类、植物,无所不包。只要一谈到生态,平常话少的黄国扬马上滔滔不绝,收不了话匣子。俨然成为花屿国小小朋友眼中的“活字典”。
黄国扬长年在花屿四处调查,总计发现43科144种新鸟类,包括稀有的发冠卷尾、白领翡翠等,另外还有5科37种蝶类,包括稀有的玉带紫斑蝶。2002年黄国扬在花屿发现玉带紫斑蝶,引起生物学界广泛注意,后来再发现幻紫斑蝶和黄边凤蝶,都是难得一见的蝶种。
23年来,黄国扬在大多数老师视为畏途的花屿岛上怡然自得,让自己生命发光发热。他说,别的老师晕船痛苦不堪,但他从不晕船,每次都告诉船长,要坐在最前面,欣赏海上美景。
黄国扬明白,新人到花屿可能会觉得单调、枯燥,但习惯以后也自然能领略花屿的美,碧海、野鸟、蝴蝶、落日、渔船、古厝等,处处是迷人的自然生态,以及纯朴渔村里浓厚的人情味。
倏忽23年,黄国扬从汶水泰雅族原住民变成花屿人,他娶了花屿女人为妻,却把自己嫁给了花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