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六合彩开奖网

银釭诗约:红颜美少年

文/紫真
font print 人气: 26
【字号】    
   标签: tags:

中国的古典诗,喜欢论述自然与人生,而拿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有限,来相互对比。在自然的嬗递中,人的生命,也不断的推移。诗人喜欢用自然的美,与自然的变,作为人生的比喻和象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上面这两句诗,是唐朝刘希夷(651→680?)的七言拟古乐府“代白头吟”(又名“代悲白头翁”)中的句子。“白头吟”是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刘希夷这首诗,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构思独创,抒情婉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在初唐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刘希夷风流洒脱,颇有酒量,又是琵琶名家。他的舅舅,是著名的诗人宋之问(656?→712?)。

根据《唐才子传》的记载:宋之问向刘希夷要求上面那一组名句,希望刘希夷让给他,刘希夷没有答应,结果这位舅舅命令仆人,用土囊把刘希夷给压死了。如果这段记载属实,这可能就是唯一引起杀意的诗了。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在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到处四散飘飞,不知会落在谁家院落呢?洛阳的女孩儿家都非常爱美惜花,看到了落花,不禁深深叹息。(洛阳,在唐代是仅次于长安的大都市。长安称为西京,洛阳称为东都。)】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何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洛阳女儿为什么要叹息呢?想想:今年花儿飘落的时候,我的容颜已经不如花开时了。明年花儿再盛开的时刻,不知有谁还能健在?世事瞬息万变,我们不是已经见过松柏被砍成了柴薪,而且还听说桑田变成了大海吗?】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昔时在洛阳城东桃李花盛开之地居住的人,如今已不复存在,而现在的人,又沉浸在如往日一样的风吹落花之中。每年每年,绽放的花儿都一模一样,但是,每岁每岁,看花的人儿却不相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我要告诉美貌正值巅峰的年轻人,应当怜悯垂死的白头老翁。这个白发的老人实在可怜,他以前和你们一样,也是位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以前这位老人的生活非常的绚烂:常与公子王孙们在花朵盛开的树下聚会,并且在落花缤纷间清歌妙舞;汉朝光禄勋(官衔)所修筑的池台,花团锦簇,豪华至极;汉代大将军所拥有的楼阁,置身其间,就宛如画中神仙一般。】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生活如此逍遥的老人,有一天突然卧病在床,旧日的游伴如今也就形同陌路。到了这种地步,就算是在新春三月,又有谁和他一起行乐呢?粉黛蛾眉,美艳如花的年华,又能维持多久呢?转瞬间就已经白发满头了。不妨看看,古往今来,多少的歌台舞榭,到最后,人去楼空,只剩下断垣残壁;所听到的,也只是鸟雀在黄昏之际,所发出的悲鸣之声而已!】

青春年华,须臾便逝,功名富贵,也有如过眼云烟,就像刘希夷所留下的名句一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争啥?随其自然,该有的就有,不该有的挤破头也弄不来,是吧?@*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朝怀才不遇的诗人高适,在760年代,某年的人日,于落魄的旅次,写了一首七言古诗给杜甫,诗题是“人日寄杜二拾遗”,其中有两句,非常著名: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 上元又叫元宵。这一天处处张灯结彩,诗人则在晚上作诗歌咏。苏轼也曾在元宵夜写了一首七言绝句...

  •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 溪水清涟树老苍,行穿溪树踏春阳。
    溪深树密无人处,惟有幽花渡水香。
  • 唐诗有许多出色的思乡之作。悠悠乡思,常因特定的情景所触发;又往往进一步发展成为悠悠归梦。武元衡这首“春兴”,就是春景、乡思、归梦三位一体的佳作。“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是两个出语平易自然,而想像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诗句。
  • 以前的朝廷小官,待遇微薄,宋诗常将个中苦况表露出来。例如:陆游“假中,闭户终日,偶得绝句”中“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经常欠书店的债,又没有酒钱。这即使是诗的夸张,想必与实情也相去不远。
  • “诗是吾家事”,这不仅是家族传承的训勉,更是他内心深处的自我认同。诗歌,对杜甫而言,早已超越了抒情遣兴的工具,或是干谒求进的手段,而是他存在的方式,是他思考、感受、回应这个世界的根本途径。当现实将他逼入绝境,官场失意、家国残破、身体衰败,唯一能紧握不放的,或许只剩下这支濡染了毕生心血的笔。
  • 重阳登高,踏秋祈福,本是古人一桩赏心乐事。然而在唐朝大历二年(767年)的夔州(今属重庆奉节),一位霜鬓华发的病弱文人独上高台,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色:耳畔疾风猎猎、猿声悠悠,眼前落叶萧萧、江水滚滚。
  • 三国时期有一位“丑妻”,颇为聪慧,即曹魏大臣许允的妻子阮氏。唐 周昉《仕女图》。(公有领域)
    元稹悼亡韦氏诗,通首说得哀惨,所谓贫贱夫妻也。“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言其妇德;“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言其安贫。俸钱十万,仅为营奠营斋,真可哭杀。
  • 《人日》一诗,通过写景,表达了冬去春来,万物生机勃发的景象。面对雪霁后的晴天,又恰逢“人日”,所以常人举办各种活动来庆祝;修行之人不可能像常人那样兴高采烈,而是用“闲吟旷士怀”来抒发自己的襟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