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李白〈静夜思〉

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气: 27288
【字号】    
   标签: tags:

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作者简介】
李白(公元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盛唐时期最有名的大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雄奇豪放,飘逸不群,想像丰富,流转自然,音韵和美,体格多变。

【字句浅释】
静夜思:在寂静夜晚的思念。疑是地上霜:怀疑是地上的霜,可见是在秋天的时候。举头:抬起头来。

【全诗串讲】
床前洒满皎洁的月光,朦胧中我以为地上有霜。可是抬头一望,圆圆的秋月真明亮。望着月儿,情不自禁想故乡。想着想着,我低下了头,心中的思念没有尽头。

【言外之意】
小诗仅仅二十字,没有精美的辞汇,没有奇特的想像,没有新颖的手法;平平淡淡、明白如话,好像诗人漫不经心地偶然谈起过去的琐事,随口说出几句家常话来,然而却余音缭绕,在人们心中不断引起回响与共鸣,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此诗能被人千古传颂,是因为它拨动了人们心中一根最敏感的“情弦”── 思乡情。在这个人世间,只要还存在思乡之情,这首古老而新鲜的思乡小夜曲就将永远在人们的心中传唱下去。

离过故乡的人都想过故乡,想过故乡的人更爱故乡。长期思乡而不能回归,可以让人得“乡思病”,此病无药可医,除非回乡。因此,对故乡只能思不能回是一种莫大的痛苦,而强迫人背井离乡、抛家出走则是一种残酷的心理刑罚。每一个善念尚存的读者,让我们共发良愿:愿世上每一个人,不但有思乡的自由,也有回乡的权力;愿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故乡,可以思念、可以回归;愿未来的世界变得无限美好,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感觉到家乡的美好和温暖,人与人之间都象亲朋一样。那时,这首古老的小诗就会微笑着向人们挥手告别。

──本文转载自【正见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 重阳登高,踏秋祈福,本是古人一桩赏心乐事。然而在唐朝大历二年(767年)的夔州(今属重庆奉节),一位霜鬓华发的病弱文人独上高台,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色:耳畔疾风猎猎、猿声悠悠,眼前落叶萧萧、江水滚滚。
  • 三国时期有一位“丑妻”,颇为聪慧,即曹魏大臣许允的妻子阮氏。唐 周昉《仕女图》。(公有领域)
    元稹悼亡韦氏诗,通首说得哀惨,所谓贫贱夫妻也。“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言其妇德;“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言其安贫。俸钱十万,仅为营奠营斋,真可哭杀。
  • 《人日》一诗,通过写景,表达了冬去春来,万物生机勃发的景象。面对雪霁后的晴天,又恰逢“人日”,所以常人举办各种活动来庆祝;修行之人不可能像常人那样兴高采烈,而是用“闲吟旷士怀”来抒发自己的襟怀。
  • 皮日休的这首《馆娃宫怀古》,前三联都是描写馆娃宫遗迹的荒凉景象,尾联则是表达了对吴王夫差因女色而灭国感到不值。同时,皮日休对越王勾践利用美色打败吴国的事情也颇有微词,他在《馆娃宫怀古五绝(其一)》诗中写道:“越王大有堪羞处,祇把西施赚得吴。”
  • 人说红尘世间原本就是一个大的名利场,待久了能有几人不会被诱惑沉沦。守住纯净的初心,感受自然之法的圆容殊胜,自在逍遥、洒脱不羁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胡令能正是借小儿垂钓的童真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如何看淡名利把持本性,清净无欲的纯美内心画卷。
  • 茫茫的大江南北,走正道,有时候反而事情难办成。榆荚形如铜钱生在树上,杨花如玉屑洒落在街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