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betway是什么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谈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人文意蕴(上)

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23
【字号】    
   标签: tags: ,

华夏文化是神传文化,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在传统文化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各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天人合一”是以“天–人关系”为中心思考宇宙和人生问题,它是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是人追求的崇高境界,是传统理念的思想源泉和归宿。“天人合一”的内涵博大精深,史料中记载的包含着如下内容:

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在古人的眼里,宇宙是生命的宇宙,“道”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源。世间万物瞬息万变,唯有天道永恒不变。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要遵从宇宙的特性及其生生不息的运行规律。“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阐述了为人处事原则,即人们的行为应该效法天道,使自己全部身心与天道自然相统一,才能包容一切,天下就会归从,也才能够长久。

《中庸》上说:“盖天之生人,既与之气以成形,即赋之理以成性。故在天则为元亨利贞,而四时五行庶类万化莫不由是而出。在人则为仁义礼智,而四端五典万事万物之理无不统于其间”。这里说道无处不在,在天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把天道的元亨利贞即生长遂成与人道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直接统一起来。

同时还认识到,人在其后天的行为中,只有专执其先天人性之善才能顺应天道而昌,只有顺应自然法则,爱人爱物,才能达到“天地人”和谐一体,才能得以生生不息。《礼记》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汉代的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些都是古代善为道者的准则。

这里首先提出了以人合天,而绝非以天合人。是天人和谐,而绝非人定胜天。高度理性自觉的在严格遵循“天之道”、“辅万物之自然” 的原则下,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以德配天”、与天地“合德”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开始起,就与道德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维护真理和道德是人的使命和责任。

二、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

天人相应,天人相通。古语说:“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因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从这一理念出发的传统文化表现为重道、重神、重德、重和谐。

《庄子.达生》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宋代张载在《西铭》中写到:“干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是说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宋代程颢明确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是说天地万物本为一体,而“仁”一以贯之。

古人认识到“天人”是个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和对应关系,天象的变化会带动人类社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史记.乐书》中说:“天与人相通,就好像形与影、气的关系,做好事的人,天报以福;做坏事的人,天报以祸。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很自然的道理。因此讲推天道以明人事。人君当像天行动,人君至诚的心能感动皇天,使阴阳变易;如果人君逆阴阳,背天心则会有灾异发生,这是皇天对人君的告诫”。

因此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观察天文、天象,不仅用来计算历法,而且用来观察人间的变化。历史上许多先知、先觉和高人都能通过观察天象,预知世间大事的发生和朝代的变迁,如三国时诸葛亮的《马前课》、宋代邵雍的《梅花诗》、明代刘伯温的《烧饼歌》等。还有一些天文星像专著如《五星占》、《史记.天官书》、《天文志》、《五行志》等。天人感应,对应关系,因果关系,如影随形,明智之士当选择以趋吉避凶。

--转载自明慧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人认为“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因此故宫的结构是模仿传说中的“天宫”构造的。
  • (shown)中国古人认为,五行是产生自然万物本源的五种元素,一切事物的来源都是如此,色彩也不例外,并与天道自然运行的五行法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 (shown)中国古代对物质的认识基本就是“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构成了宇宙中万事万物...............
  • (shown)“和”表达出和睦、和谐、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一种高尚的民族精神。
  • 这是儒家心性修炼之关键处。某种角度讲,这也是孔门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还是布满荆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