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font print 人气: 266
【字号】    
   标签: tags:

“阴历”也叫“黄历”,它是中国古老文化智慧的结晶。“阴历”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作为计算单位,大约是二十九天十二小时四四分四秒左右,因此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真正的阴历一年只有三五四天而已,比阳历少了十一天,为了使它能够符合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个月,称为“闰月”,所以我国在古时候有“十三月”的名称,后来又有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来设定闰月,现在科学的辅助下,闰月的设置可说是更精确了。

有了“年”以后,古代的天文学家利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把一年分为四个阶段,然后再把每个阶段分成三小段,一小段大约十五天,于是全年有二十四小段,便产生了二十四节气。

为了方便记忆,古时候的人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一首歌谣:“春雨惊春清榖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日雨节日期定,主多不差一两天。”

由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它所反映出来的气候和农业现象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它对农民从事耕作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了。

在春秋时期,那时候的人已经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观念了,进入战国时代后,魏国人石申编制了一张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运行关系的星图表,这是全世界第一张星图表,从此中国的天文学走入一个新时代。

为了能够充分说明季节气候的变化,当时的天文学家制定“十五日为一节,已生二十四时之变”,于是有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在“淮南子”这本书里,详细的列出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次序: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榖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二十四节气完全以春夏秋冬来划分,明显的指出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的长短,在历经了几千年以后,仍然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民历”,也就是我们通称的阴历或农历。

“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为计算单位,一共是三六五天五小时四八分四六秒,为了方便使用,故以三六五天做为一年,每隔四年就有一个闰二月,使原本二十八天的二月增加为二十九天。@*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二十四节气是以太阳历为基础,根据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从黄经0起,每15为一节,每月一个“中气”和一个“节气”,全年分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以后合称为节气。
  • (shown)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 (shown)掌握了二十四节气,就是掌握了一年四季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如果能记住黄历二十四节气何时降临、每个节气的涵义,您对一年之中天气的掌握已经“八九不离十”了。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