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文明探索

通往天人合一之路(16-2)

我不思,我在吗?

我们知道“人欲横流”这句成语,物质的刺激对人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有的人一生都在追求物利生活刺激,他的“我思”,都是围绕着物质而思,获利是他的思想动机,他的“我思”被物质所束搏,久而久之,他成了一个物质人。就是说,他变成了一个见物忘义的、物质利诱的追逐人。

此时的他,进行“我思”,他这个“我”还“在”吗?这个“我”,已不是我原来本身的我,而是由外来物质构成的“我”。“我”的“思”全是由物质内容所构成的。别人骂“我”不是人,说“我”猪狗不如。此时的“我”,还是“我”吗?恰在此时,这个“我”突然反省了,他觉得他以前所作的一切都错了,都违背了他原来的那个“我”,他想,“我怎么会变成这样的一个人呢?我已经不是我了。”此时“我思”,“我”既不“在”了,“我”感到“我”失落了,“我”被物化了,“我”已不是以前的那个“我”了。

另一种“我思,我不在”的情形是意识对意识的作用所产生。我们知道,在人生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别人不断地捧你如何聪明、如何伟大,你被奉得沾沾自喜,自以为我就是上帝,就是圣贤了。突然有一天你反思自己,发现自己不是那么回事,那个“我”,根本不是真正的“我”,是个虚构的“我”。“我”是被那个虚构的意识所构成的,这个“我”并不是真实的我。此时“我思”,我否定“我在”,我的本真被遗失了,我找不回来我的那个“自我”。

在“我思”里,“我”不“在”了。此时我思,我既不存在了。“我思”,“我”不一定就在。反而在很多情形下,“我思”,“我”既不在。如处于悲痛的人,想自杀的人,都有否定自我存在的“我思”。我思,是我不想存在才产生自杀的念头的。这个“痛苦的我思”,是否定“我的在”。

其实,人生的世界,是在时空运作下的世界。世界是流动、变化的。人也是变化的。今天的我未必是昨天的我,此时的我未必是彼时的我。

庄子说,“蓬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赏不始于是之,而率诎之以非也?未知今所谓是之非五十九也。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有乎出而莫见其门,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侍其所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谓大疑乎?已乎!已乎!且无所逃,此所谓然与?然乎?”(《庄子正宗》,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1版458页)蓬伯玉六十岁有六十次的变化,那一个才是真正的蓬伯玉呢?

可见人生的变化无常,我们是在变化中度日的。这个“变化”是我们用所知的来观照的,从而使我们失落了不知“我是谁”?

(待续)

(转载自黄花岗杂志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书)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