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全球最大的博彩平台官网-全球最大的博彩平台开户-全球最大的博彩平台注册

箫的人文情结

作者:容欣
font print 人气: 480
【字号】    
   标签: tags:

箫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当华夏祖先在河母的一声骨哨吹响后,箫也开始了它漫长的时空之旅。从简单、粗制的吹管到制作精巧、发音准确的乐器,箫历经千年,见证着华夏文化的历史悠悠。

笙管笛箫琵琶筝,江南丝竹中,箫的形制最简单,一根细长斑驳、暗绿泛紫的竹子,外表朴实,本色自然,通节钻孔后,成了一件简约的乐器。

在中国古代,道家讲“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认为“最丰富的就是最简单的,最有内涵也是最简单的”,这一点用来形容箫,最恰当不过了。箫的构造简单,但是音色醇厚深沉,柔润和顺,乐音体系完整,可谓“大繁若简”。更妙的是,当演奏者十指轻扣、朱唇微启,“天籁”般音韵飘然而出,闻者烦心顿消,万虑尽释,肃然危坐,默然相赏,如醍醐灌顶一般。难怪诗人感叹“鸾辂已辞乌鹊渚,箫声犹绕凤皇台”。

箫又有“凤箫”的美誉,李白在诗作中赞誉“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将笛和箫与象征华夏文明的图腾“龙”和“凤”联系了起来。动人的音色和高雅的神韵,以及独特的文化蕴味,箫深为文人墨客喜爱和讴歌吟咏。自古至今,箫与文人就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因而,箫声也被喻为“文人的歌喉”。

“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是中国古代文人奉行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是道家的宇宙观,儒道文化是中国的本土文化,也缔造了华夏文人的修为准则,而箫所体现的内涵与其非常契合。箫材乃竹,竹乃君子,贤才也,意喻气节高亮,这一点是中国古人所推崇的;箫音温润含蓄、高低适中,与人声相仿,适合吟诗伴和;同时,吹箫所需之“外松内紧、中庸平和”的气息控制,“含蓄蕴藉”的分寸把握,与儒家修身养性的原则相吻合。

正是因为箫“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乐声、“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的气质,“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的理念成就了箫和中国文人的“知己”情怀。无怪乎中国古人们希望通过“敬香吹箫”达到“天人感应、理气和中”的修为境界。

箫音悠悠,涤荡情怀。愿箫这个古老的乐器拥有更多的知己、知音。愿我们能从博大、深邃的儒、道文化中汲取灵感、返本归真、追求超越。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 仇英〈吹箫引凤〉图(公有领域)
    相传,箫是伏羲氏亲自设计制作的,他可以清理天地间不好的物质。箫是“竹”字加上“肃”字;竹是材质,“肃”就是“肃清”的意思。
  • 洞房花烛夜,一对新人各自谈论铁箫来历。二支仙界之宝落入凡间,寄身名流,找到自己的知音。这对夫妻宛如神仙眷侣,了却世缘后,化仙而去。留下悠扬箫声,回荡天地间。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踌躇滿志,跨马离家,踏进了长安的政治核心——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宫殿、大明宫。
  • 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为“处士”,后来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隋朝时有一位处士叫元藏几,自言是南北朝时后魏清河孝王的孙子。隋炀帝时,他做了奉命出使的小官奉信郎。大业九年,奉命出海。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 可以说,尧、舜禹、汤、所形成的伦理与政治传统,是孔子“仁”的历史源头。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继承、弘扬、创制的礼乐文化,则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来源。
  • 月全食发生时,月球表面若呈现暗红色或红铜色,在西方称为“血月”(blood moon),西方《圣经·启示录》以血月预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关。中华文化中也早有对此现象的观测,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气覆月或月如血光来形容,是属于天文异象中“月变”的一种,在历朝历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历史记载。西方和中土对此天文异象的记载虽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类的概念,那是什么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