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常识(四):押韵

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气: 2356
【字号】    
   标签: tags:

中国过去读“私塾”或者在家里读书,从三岁起就可能读一些诸如《声律启蒙》或者《训蒙骈句》之类的诗词启蒙书。小孩子扯开喉咙大声读“云对雨,雪对风,大陆对长空,雷隐隐对雾濛濛”[1]或者“天转北,日昇东。东风淡淡,晓日濛濛。”[2]天长日久读得多了,再加上做对子的练习,自然就知道哪些字押哪一个韵,哪些是平声字、哪些是仄声字。但这种从感性入手的办法显然不是成年人学习诗词的好方法,因为成年人理解力强,从理性上入手就快得多。

从隋朝开始,直到近代中国使用注音符号和汉语拼音以前,中国人学诗词都是以“韵书”为唯一的准绳,包括对“押韵”这一个术语的理解,都没有一个简单可行的“构造性定义”。说两个字是押韵的,就等于说它们在韵书里属于同一个韵部(同韵的字放在一起就称为一个韵部)。隋朝陆法言着《切韵》,那就是中国韵书的开始;在唐代天宝末年又经刊正为《唐韵》,后来改名为《广韵》,一共有206个韵部,成为唐宋诗人写诗词的依据;直到元初,才有比较简化的《平水韵》,把原来的206个韵部缩减到107个韵部。这部书从元代以来就一直是最流行的韵书。[3]

但按我们今天对“韵”的理解,《平水韵》仍然太繁杂,而且与现代汉语读音不完全吻合。比如其中的“一东”和“二冬”两个韵部,我们今天看来就没有必要分成两部,因为“东”和“冬”现在完全是同音字,类似的还有“鱼”和“虞”等等。反过来,该书中属于同一韵部的字,我们现在的读法又不同韵,比如“飞”和“稀”等字。

基于汉语拼音方案中对汉字读音的“声母”和“韵母”的分析以及古人对汉字同韵字的研究,我们总结出两条最简单可行的规则,使得只要能按汉语拼音读字音的读者都能掌握现代汉语的押韵方法。

第一条:两个或多个汉字,如果具有完全相同的韵母,它们就属于同一韵部的字。

这一条规则非常简单,对于熟悉汉语拼音的人,一眼就能发现这一类同韵字,不熟悉的人也只需一本用汉语拼音或者注音符号注音的汉语小字典就可以了。这条规则大大减少了韵部的数目。不过,这条规则还没有把所有同韵字全部放入同一韵部中,因为有些同韵字可能会具有不同的复合韵母。因此,我们有下面的规则作为第一条的补充。

第二条:我们把韵母“i”、“u”和“□”(ㄧ、ㄨ、ㄩ)叫作“半韵母”:它们被放在其它韵母之前组成复合韵母时,可以被算作声母。

这一条规则的合理性来自汉语拼音的拼写规则(这里不细论了),并进一步减少了韵部的数目,因为不满足第一条的同韵字可以用此条规则放入同一韵部中去。比如“沙”和“花”,虽然具有不同的韵母“a”和“ua”,但把“u”算作声母后,它们就具有相同的韵母“a”了,再根据第一条规则,它们就是同韵字;同样的,“妈”和“家”,其韵母为“a”和“ia”,把“i”算成声母后就有相同的韵母了。

凭这两条简单的规则,读者熟练运用后就能在写作中解决现代汉语诗词押韵的全部问题,并且不用查什么韵书、韵表之类的参考书,只要有本汉语拼音或者注音符号标音的汉语字典就行。不过,对于汉语拼音方案不太熟悉的读者有时还可能碰到一些麻烦。比如“读”和“酒”,它们的韵母分别为“u”和“iu”,按上面第二条规则,就是同韵字了,为什么读起来并不押韵呢?这个问题来自汉语拼音中为了简化拼写而作的规定,并非我们的规则有错。这里的“iu”是“iou”当前面有声母时的简写,因此“酒(jiu)”实际上是“酒 (jiou)”,当然和“读(du)”不同韵了,但它却和“手(shou)”是同韵的。为了不熟悉汉语拼音方案的读者也能顺利运用上述规则而不碰到这一类麻烦,我们把可能产生的这类问题写在下面的注解中。

第一注:韵母“in”和“un”是“ien”和“uen”的简写,因此它们产生出的字是和“en”产生出的字同韵的;同样的原因,“ing”和 “eng”产生的字是同韵的;当前面有声母时,“iou”,“uei”和“uen”分别简写为“iu”,“ui”和“un”,因此,当前面有声母时,“iu”和“ou”产生同韵字,但不和“u”产生同韵字,“ui”和“ei”产生同韵字,但不和“i”产生同韵字,“un”和“en”产生同韵字;

第二注:韵母“ie”和“ü e”中的“e”和单独的“e”是两个不同的音素,前者在单独写时实际上是“ê ”而不是“e”,只是因为汉语语音中不单独使用“ê ”这个韵母,因此在构成复合韵母“iê ”和“uê ”时就把“ê ”头上的标音符号“^”省去而成了“e”。这一来“ie”和“ü e”产生同韵字,但它们中任何一个都不和“e”产生同韵字。这一问题就只是一个符号而引起,因此许多人弄错了也不知道原因。不过,对于使用注音符号的读者来说,他们却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用“ㄜ”来表示“e”,用“ㄝ”来表示“ê ”,并不存在因符号省略而带来的麻烦。

第三注:有的特殊声母可以使某一不同韵母产生同韵字。比如“f”与韵母“eng”合起来读“feng”,它却和韵母“ong”产生的字同韵,试读“风”和“东”,它们是同韵。这种例子似乎很少,笔者只注意到这一例,如果读者另有发现,请寄来大家共同分享。

迄今为止,我们对平仄和押韵的处理方法,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简单而又确实可行的。按照我们所定的这些简单原则,再加上下一次要讲的五七言格律,你就可以确保自己的诗作满足格律的要求。但我们要强调的是,你却不能因为别人(特别是古人)的诗词不满足我们给出的原则而断定别人的作品不合格律。因为古人,甚至现在许多写旧体诗词的人,仍然使用某些字的古音,这种读音就与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平仄和韵部有所不同。

现在我们就用已知的两条规则来看一看格律诗的押韵情况,为下一次要讲的格律诗的规律准备一点感性认识。

例1.观察下面五言诗中每一句的最后一字,看哪些字是同韵的;对于同韵的字,再看它们的平仄是否也相同。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3.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4.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第一首里,光(guang)、霜(shuang)、乡(xiang) 三字同韵(根据两条规则),它们都读平声;
第二首里,秋(qiu)、头(tou) 两字同韵(根据两条规则和第一注),它们都读平声;
第三首里,山(shan)、间(jian)、关(guan)三字同韵(根据两条规则),它们都读平声;
第四首里,归(gui)、飞(fei)两字同韵(根据两条规则和第一注),它们都读平声。

例2.对下面的七言诗作同样的练习。

1.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清平调词三首(一)(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第一首里,衰(shuai)、来(lai)二字同韵(根据两条规则),它们都读平声。但回(hui)读古音是回(huai),因此按古音也是同韵的,也读平声;

第二首里,容(rong)、浓(nong)、逢(feng)三字同韵(根据两条规则和第三注),它们都读平声。

练习:对下面的五言诗和七言诗,仿照上面的两例作练习。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送梁六自洞庭山(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
[1]《声律启蒙》“一东”部;
[2]《训蒙骈句》“一东”部;
[3] 顾炎武:《音学五书》;

上一次练习的参考答案:

1.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注一]。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平仄结构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仄[注二] 仄仄仄平平

2.答人(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注三]。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注四]。

平仄结构
仄平平仄仄 平仄平平平 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3.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平仄结构
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注五]
仄平平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注一] “独”字为古代汉语入声字,属仄声;
[注二] “看”字有平仄两读,这里读第一声;
[注三] “石”字为古代汉语入声字,属仄声;
[注四] “知”字为古代汉语入声字,属仄声;
[注五] “夕”字古读仄声;“斜”读音“xia”第二声。

观察以上三首小诗的平仄结构,可以看出:在第一和第三首诗里,它们的第一、二两句和第三、四两句都是相对的;而第二、三两句是相粘的。在第二首诗里,任何相邻两句之间都是相对的。

──摘编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集是由孔子删订的《诗经》。它由“风”、“雅”和“颂”三部分组成…
  •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写起字来一个接一个地没有间隙,因此读一篇文章时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断句”(找出从哪里到哪里是一句话)。
  • 但我们讲平仄只是为了“用其精神”,把它作为一种调节诗词音乐感并使内容和形式更加和谐的一种手段…
  • 三国时期有一位“丑妻”,颇为聪慧,即曹魏大臣许允的妻子阮氏。唐 周昉《仕女图》。(公有领域)
    元稹悼亡韦氏诗,通首说得哀惨,所谓贫贱夫妻也。“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言其妇德;“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言其安贫。俸钱十万,仅为营奠营斋,真可哭杀。
  • 《人日》一诗,通过写景,表达了冬去春来,万物生机勃发的景象。面对雪霁后的晴天,又恰逢“人日”,所以常人举办各种活动来庆祝;修行之人不可能像常人那样兴高采烈,而是用“闲吟旷士怀”来抒发自己的襟怀。
  • 皮日休的这首《馆娃宫怀古》,前三联都是描写馆娃宫遗迹的荒凉景象,尾联则是表达了对吴王夫差因女色而灭国感到不值。同时,皮日休对越王勾践利用美色打败吴国的事情也颇有微词,他在《馆娃宫怀古五绝(其一)》诗中写道:“越王大有堪羞处,祇把西施赚得吴。”
  • 茫茫的大江南北,走正道,有时候反而事情难办成。榆荚形如铜钱生在树上,杨花如玉屑洒落在街头。
  • 《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主要是为了答谢皇甫曙的宴会邀请创作的,到尾联才算是正式答应了赴宴。白居易是依照古礼的要求这样写的。《礼记‧曲礼上》:“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
  • 通过这首诗,我们了解了古代的名家如何教养自己的孩子。或许人生会遭遇艰难坎坷,不能因为一时的清贫生活而失去了做人应该遵守的道德礼义。正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的:“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田家即事,写景兼写事,妙能得神。颔联上句织,下句耕。颈联写景一句高,一句低,细腻风光,落句(尾联)言皆由命。见生时乐死且不必问,盖皆任之于命,己之志不可惑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