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名由来
“红瓦厝”是归仁乡的旧地名,据闻早年此地陈、李两姓设有瓦窑(即十三窑),销售台南府城,此地居民因就近采购之便,也多建红砖、红瓦之厝。 学校规划之初,特别举办一场命名公听会,因为“红瓦厝”三个字能融入在地民众的生活经验,并唤起乡民共同的记忆,因此就取名为“红瓦厝”国民小学。
在地化的社区小学
近年来在地意识抬头,学校须将社区资源与在地特色融入本位课程,让学生了解在地环境与文化。故学校经营不仅是定位于学习中心,更应以社区文化中心与精神堡垒自居,带动社区文化水平的提升,让学校与社区资源共享。红瓦厝国小不只是一所新学校,更负有传承地方文化与精神的使命,因此建校过程中,不断地邀请地方人士充分参与,透过老树认捐、植一棵希望树、认捐梅园、砖瓦祈福、社区建校座谈以及社区日活动……等方式,唤起社区居民的认同与支持,共筑一个理想的社区学校。
平民化的艺术小学
红瓦厝国小在校园建筑规划上,兼具传统创新、古朴浪漫的建筑氛围,提供学生美的视觉享受。让红瓦厝的孩子在美的环境中成长、学习,长期耳濡目染以培养对美的鉴赏力、提升对美的感受力,进而能品味生活中凡事皆美的境界。2007年参加建筑师杂志所举办的“台湾建筑奖”评选,在234件参赛作品中荣获第二名。
开放化的公园学校
校园解构是现代潮流,开放的校园已是一种趋势。红瓦厝是一所无围墙的学校,内部遍植绿树和如茵的大草原,像一座公园,参访人士络绎不绝。每逢假日,社区民众扶老携幼散步、打球、放风筝、溜滑梯、荡秋千……。真正达成学校社区化、公园化的设校理念。
学校邻近有许多公共设施,如乡立运动公园、游泳池、台糖小火车、县政府南区服务中心附设演艺厅、展览厅、国际会议厅等,可做为校园整体之教学资源。
不设围墙不仅能达成资源共享之目标,更可促进学校与社区的良性互动。良好的社区互动就是开放校园安全维护的第一道防护线,开放校园本身的规划设计构成第二道防护线,也是开放校园安全策略建构的一部分。
人性化的空间规划
学校是儿童第二个家,新校园必须提供多样空间,以满足儿童探索、学习、社交及安全依附之需求。故建筑师将有机建筑思想带入校园,细腻营造一个开放的系统,包含永续、艺术、人文、心理、行为,建构一个完整的关怀空间。
普通教室区提供教学单元有:门厅、书包与器具放置空间、教师角落(准备教材、与学生谈心)、角落空间应用(学生下棋、看书、休憩)、前后院(多样性户外活动)、半户外空间(弹性教学与学生表演场地)、连接桥与中庭(创造性互动教学活动空间)。协同教学区另置于资源教学大楼,两个班级之间的石膏板墙是可以解放的,以因应协同教学需要。校园空间从老师以“教”为主的架构,调整为学生以“学”为主的架构,真正达到新校园的空间精神,为诱发探索式的学习行为。
淑贞老师说:“教室很特别,有老师专用的 L型导师桌,有学生专用的图书区(铺设地板),有每间教室专属的后走廊和洗手台,走廊很宽敞,厕所后现代,各种管线露出来,漆上色彩鲜艳的橘色。每天走进校园,看见的是优雅、美观、弧线、有现代感的建筑物,视觉上感到舒服;而进到教室,看到是贴心的设计、专属的尊贵。更特别的是,在三年级教室的前方,是一大片绿色草地,感觉像风景区,可让游客们带着孩子嬉戏,而碧草如茵的尽头是整排的绿树,和建筑优雅的社区房舍。”
与大自然结合的“绿建筑”学校
2007年红瓦厝国小荣获内政第五届“绿建筑荣誉奖”。校园空间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红瓦厝国小在省水、节能、室内健康环境、基地水保、污水垃圾处理、废弃物减量、生物多样化、二氧化碳减量、绿化也十分用心,完全符合绿建筑的标准。
炎热的南台湾,建筑师利用冷空气低进,热空气高出的空气对流理论,在每间教室低处设计气窗让冷空气进入,高处设排烟窗让热空气排出,打开窗户就能享受到微风吹拂的舒适感。顶楼也架设太阳能板,提供夜间照明能源。
校园地面设计以原生植栽、生态沟、生态池、透水铺面建立完整的生态体系。地形设计成高低缓坡,结合草地生态沟,收集雨水到生态池灌溉花木,让学童在大片树林中悠游、自在的学习、成长。如四年级元欣小朋友说:“学校的建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学校里我们享有蓝天绿地,在草地上尽情的追逐,在红瓦下专心的学习,我们是红瓦厝的学生,也是大自然的子民。”
结语
红瓦厝国小是将古老建筑氛围带进现代生活。建筑师透过设计,巧妙地将闽南合院的空间关系融入大自然与社区环境,优雅的放进校舍中,并深入照顾到需要五感体验的建筑氛围,“红瓦厝”已逐渐摸索出自己独特的建筑语汇。@*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