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姿

文/陈加再
【字号】    
   标签: tags:

自来,中国人就对竹怀抱着好感,充分表现出悠久民族性的大度襟怀。

我们喜爱竹的终年常碧,喜爱它的高挺修直,喜爱它迎着微风翩翩起舞的竹姿。

因此,在中国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可以看到竹的绿踪,即令是岁暮隆冬,一样有它们的倩影。因此,中国人也将竹列入岁寒三友之中,时时加以赞颂,使人人学习竹的高挺,且不向强风低头称臣的大无畏精神。

“无竹令(原作“使”也可以,但用“令”在此处更有力量)人俗”,在乡村里,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屋前屋后,一丛丛的翠竹,一处处的绿意,给农家带来了终年的喜悦;虽然主人也许是个目不识丁的老农,但因着他们长久与竹相处,受到其清高雅洁氛围的濡染,而变得超俗不凡了。

据说先总统蒋公年轻时,有一回在山顶上看到满山翠竹,于是灵思泉涌,立即成诗:“一望山多竹,能生夏日寒”,短短数字便道出了竹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可见出其智慧之不凡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此刻,诗人李商隐正驱着一部瘦马车,经古道向这辽阔的古原而来,欣赏着那尽善尽美,令人叹为观止的落日美景,不禁叹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她好似有太多太多的爱似的,没有小孩时,她要把爱给先生、给公公、给婆婆、给所有的亲人;有了小孩后,她又将最珍贵的母爱,给那个最需要爱的灌溉的小生命。
  • 一个夏天的午后,我们来到了海滨,已然收敛威严的阳光,使得我们敢于大胆地在阳光下,走访盼望已久的地方。
  • 面对着远在天边,却又近似在眼前的玲珑秋月,思绪如浪潮般地涌动着;也不禁令人忆起遥远故乡,年迈而依旧辛勤工作的双亲,也忆起昔时年少欢度秋节的种种。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着的人连在一起,阴郁而沉重,它让人的感情变得脆弱。对故者的缅怀,对生命的思索,在生与死的对话中禅透生之意义。心灵由阴郁而透明,进而变得轻松、愉悦。
  • 东方文化陀山鹦鹉的名言,应沿袭原话为好:尝侨居是山,不忍见耳!鹦鹉的境界亦于此,陀山曾经拥有,今生弥足珍惜!故乡常州为笔者曾居地,我将其揣入怀中,时时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嘘雀跃。
  • 时下正当春天,虽然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花儿尚未绽放,树木也是萌芽状态,但鸟儿婉转的鸣叫,已唱出春天的喜悦。融入春天,自然,心中也有了春天的风景。
  • 余先生的一句话让笔者心有震悸,事关余先生老家安徽曾派一代表团赴普林斯顿,想说服先生回国看看,因他公开表示八九事件不平反就不回国。故乡来人劝道,回一趟便能解除乡愁。先生急了,怼出一句——我没有乡愁!
  • 漫步林间小道,穿过亭廊幽径,听着叮咚的山泉水,迎向轻柔抚面的风儿;但见鸟鸣山翠,花木蓬勃,白云绕山岗,飞絮舞流韵。
  • 是不是每一个生命,对春天都有一个约定?就像花和草,都在静静地等待。等待中,蓄积着力量,等待中,膨胀着希望,强大着信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