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话重阳

羲玉
font print 人气: 22
【字号】    
   标签: tags: ,

黄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名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它的命名由来是这样的:古人称单数为阳数,双数为阴数。九月九日,月日并阳,所以称为“重阳”。重阳佳节的起源根据《二十四史》大约可以追溯至汉代。

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有位侍女叫贾佩兰。戚夫人死后,贾氏被逐出宫,她曾回忆宫中的生活道:“九月九日,佩茱萸,食牵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据说酿菊花酒需从前一年的重阳就采集菊花及其枝叶,掺杂在黍米当中酿制,到了次年的重阳节就可以开坛饮用。

晋代的陶渊明可谓爱菊成痴。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菊花诗中的名句。《续晋阳秋》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年重阳,陶渊明家中无酒,他很惆怅地到院子里采了一大把菊花,无聊闲坐。这时忽然有个白衣人手捧着酒坛子前来拜访,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为了结交陶渊明,特别遣人先送礼致意。陶渊明大喜过望,马上开坛畅饮一番,过了一个痛快的重阳节。

南北朝《续齐谐记》中写了一个关于重阳习俗的传说:汝南桓景随道人费长房游学累年,一日,费长房告诉他九月九日家中当有灾难,宜急回并令家人各作绛婓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桓景如言举家登山,晚上回来果见鸡犬牛羊全部暴死。于是世人重阳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中医记载茱萸叶能防蚊叮虫咬,菊花可驱目疾肿毒,所以茱萸也得了个雅号叫“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菊”字的来源本是“鞠”加“廿”字头,意思是“穷尽”,也就是说菊花开过,一年中再也没有花开了。说到这儿,不禁想咏菊的诗词来。历代诗人词家都以菊为深秋之花,所以基调大多落于悲秋伤怀。如唐朝岑参的“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宋朝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等。唯有黄巢的《不第后赋菊》与众不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直写得豪迈雄奇,仿佛有无尽的国色天香裂笔透纸而来。

唐朝贞观某年重阳,太宗皇帝赐文武五品以上官员骑射于玄武门。宋国公萧瑀连发了好几箭都没射中。欧阳询便作了一首诗来嘲笑他:“急风吹缓箭,弱手驭强弓。欲高反复下,应西还更东。十回俱着地,两手并擎空。借问谁为此,乃应是宋公。”这首诗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说来也巧,初唐四杰之首的大诗人王勃,他的千古名作《滕王阁序》正是写于重阳节这一天,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更使王勃一夜间名贯大江南北。

宋朝的重阳节充满了诗情画意,富裕的店铺酒楼往往以各色菊花扎成长长的门廊恭迎宾客,有粉红的桃花菊、有纯白的喜容菊、有檀心的木香菊、有金黄的金铃菊,千枝万朵,灿然耀眼。客人仕女童子奴仆穿廊往来,色彩缤纷,花香盈袖。

宋朝在重阳的食俗中还开始注重蒸花糕。《岁时广记》记载:民间九日作糕,每糕上置小鹿子数枚,号曰“食禄糕”,这是取“禄”、“鹿”同音的好口彩。而且在重阳这天天将亮时,以一片糕搭在小孩的头上,口中祝祷:“百事皆高”。

皇宫中重九祭祖先时,则令公厨在糕上作几只小粉象,称为“万象糕”。

明、清两朝的重阳花糕在馅料中加入了枣泥,所以变得极其甜美而可口,因为重阳节前后正是枣子成熟的季节。以宫中为例:九月初一始蒸糕,糕大如盆,铺枣泥两三层,中间夹上各色切碎果干细丁,香甜扑鼻、精致美观。花糕蒸成后,还要迎回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吃糕,所以重阳节又称“女儿节”。

重阳时已深秋,草木绿意不再。此时正是赏看红叶的好时节。明、清京都人好于重阳至西山赏红叶,或洗温泉。也有人携带酒菜到郊外痛饮终日,称为“辞青”。

台湾地区的气候从九月开始就吹起了号称“九降”的无雨北风,正巧适宜放风筝。不知从何时起,重阳节放风筝便成了很受欢迎的习俗。据胡建伟的《澎湖纪略》记载:“(风筝)扎为人物、鸶凤以及河图八卦之类,色色都有。俱挂响弦(铃),乘风直上,声振天衢。夜则系灯于其上,恍如明星熠燿。彼此相赛,以高下为胜负”。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配挂茱萸等习俗,相传是由东汉时桓景和费长房...
  • 今年九月九,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踢毽子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是古代“博戏”的一种。中国人踢毽子的历史很长,在汉代的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认为踢毽子最初来源于蹴鞠,而蹴鞠相传为黄帝所作。这么看来,这小小的毽子,其来历也非同寻常。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每年的3月17日,纽约市都会在第五大道举办盛大的圣派翠克节游行,这是全球最著名的圣派翠克节庆祝活动之一。圣派翠克节(St. Patrick's Day)的习俗包括穿戴绿色服饰、饮用绿色啤酒或苏打水、装饰三叶酢浆草,爱尔兰矮精灵是常常出现的角色。而在中国,虽然没有专属于绿色的节日,但许多饮食文化、民间习俗与传说,也蕴含着与圣派翠克节相呼应的元素,联想起来还别有一番风味。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过年在中国各地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传统,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但团聚、祭祖、祈福和欢庆的主题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共通的。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又是怎样过年的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