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常识(二):句读

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气: 86
【字号】    
   标签: tags:

从前有一家人,在一个雨天来了客人。主人不想让客人住下,就写了一张条子给客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而客人读了条子后,就心安理得的住在主人家,一点都没有要走的意思。主人很奇怪,就忍不住问客人:“你没看到我给你的条子吗?”“看到了,看到了。”“那你为什么不走?”“那不正是你心肠好吗?”“你,……?”客人拿起条子,朗声念道,“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然后说,“我还没问呢,你就先把答案给我了。”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写起字来一个接一个地没有间隙,因此读一篇文章时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断句”(找出从哪里到哪里是一句话)。韩愈在《师说》里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其中的“句读”(“读”字在这里读“逗”的音)就是“断句”和“句子内部的停顿”(包括“逗号”和不用符号的字词间的短暂停顿)。句读弄错了,就会产生误解。“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一句中的“读”法不同意义就全反了。古代有些文献被后人给出完全不同的解释,造成不少混乱,就是因为后人在句读上产生了分歧。

诗词的“句”法已经是固定的(我们这里只考虑五、七言诗和词牌固定的词),因此我们只说“读”法。汉语词汇很特别,一个音就是一个词,双音节词都是由单音节词组合而成的,因此诗词的“读”法都是由“一字读”和“二字读”组合而成的:不管是字数整齐的诗句还是长短参差的词句,都可分解为“一字读”和“二字读”的各种组合形式,而且“二字读”的重音总是落在第一个字上,这样就定下了一首诗或者词的“节拍”和“节奏”。

为了方便,我们用黑体字表示重读字,其它表示轻读字,用小横线“-”表示字词间的停顿;初学读诗时可把重读和停顿读得夸张一点,这样易于培养对诗词节拍和节奏的逐渐敏感。请用慢速读下面的诗,尽量突出轻、重读的区别,字间停顿也适当加长。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读法:日–山–河–海–穷–里–上–层–

这里每一句的读法可以表示为:2-2-1,其中2表示“二字读”,1表示“一字读”。但五、七言诗的最后三个字并不总是2-1的排列,有些可能是1-2的排法,比如:

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读法:豆–国,来–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四句诗的读法都是2-1-2。

有些诗句按意义就只有一种读法,比如“红豆生南国”,应读为2-1-2,如果按2-2-1读成“红豆–生南–国”就不好,因为“生南”不是一个有意义的双音词。但有些诗句两种读法都有意义,比如“黄河入海流”,究竟该怎么读,就要看全诗的环境来定。七言诗的读法只是在五言的前面加上一个二字读就行了。总起来说,五言和七言诗的诗句读法不外乎下面四种,它们的组合就构成了所有五、七言诗的节拍和节奏:

五言诗读法:2-2-1 或者 2-1-2
七言诗读法:2-2-2-1 或者 2-2-1-2

在写诗的过程中,作者会(有意或无意地)反复使用句读的概念和方法。用得好,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感、使之读起来朗朗上口、清脆流畅。为了巩固句读的概念和方法,我们在下面举些例子,有兴趣的读者可根据例子试作一些练习。

例1. 用改变句读的方法,把下面的绝句诗改为一首“长短句”(字数不等的杂言诗)。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改作长短句:

朝辞白帝,
彩云间千里,
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
啼不住轻舟,
已过万重山。

注:改后句子字数对称,但原诗内涵基本保留。

例2. 用同样方法改下面的绝句诗。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改作长短句:

清明时节,
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
何处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注:改后句子字数对称,但原诗内涵大变:原诗说牧童帮行人找酒家,长短句说酒家帮行人找牧童。

上面两例的改作,都是在严格保留原诗的词、句次序下进行的。如果允许改变句与句、词与词之间的次序,所得结果就会花样繁多,而诗人的工作就是要从这千姿百态的丰富图画中选出一幅自己最喜欢的来献给读者。

练习:按照例子中的方法改作下面的两首唐诗,其参考答案将登在下一讲的篇末。注意,改出来的长短句不一定都是字数很对称的。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转载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集是由孔子删订的《诗经》。它由“风”、“雅”和“颂”三部分组成…
  • 三国时期有一位“丑妻”,颇为聪慧,即曹魏大臣许允的妻子阮氏。唐 周昉《仕女图》。(公有领域)
    元稹悼亡韦氏诗,通首说得哀惨,所谓贫贱夫妻也。“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言其妇德;“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言其安贫。俸钱十万,仅为营奠营斋,真可哭杀。
  • 《人日》一诗,通过写景,表达了冬去春来,万物生机勃发的景象。面对雪霁后的晴天,又恰逢“人日”,所以常人举办各种活动来庆祝;修行之人不可能像常人那样兴高采烈,而是用“闲吟旷士怀”来抒发自己的襟怀。
  • 皮日休的这首《馆娃宫怀古》,前三联都是描写馆娃宫遗迹的荒凉景象,尾联则是表达了对吴王夫差因女色而灭国感到不值。同时,皮日休对越王勾践利用美色打败吴国的事情也颇有微词,他在《馆娃宫怀古五绝(其一)》诗中写道:“越王大有堪羞处,祇把西施赚得吴。”
  • 茫茫的大江南北,走正道,有时候反而事情难办成。榆荚形如铜钱生在树上,杨花如玉屑洒落在街头。
  • 《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主要是为了答谢皇甫曙的宴会邀请创作的,到尾联才算是正式答应了赴宴。白居易是依照古礼的要求这样写的。《礼记‧曲礼上》:“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
  • 通过这首诗,我们了解了古代的名家如何教养自己的孩子。或许人生会遭遇艰难坎坷,不能因为一时的清贫生活而失去了做人应该遵守的道德礼义。正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的:“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田家即事,写景兼写事,妙能得神。颔联上句织,下句耕。颈联写景一句高,一句低,细腻风光,落句(尾联)言皆由命。见生时乐死且不必问,盖皆任之于命,己之志不可惑也。
  • 《泛镜湖南溪》展现了宋之问的文字表达功夫极精炼与老到。以“候冬发”对“作春啼”;“开天小”对“夹路迷”;犹如让若耶溪的山水跃然纸上。尾联“犹闻可怜处,更在若邪溪”,以略带遗憾的语气来赞美若耶溪的景色,更是别具一格。
  • 人生如“飞鸿踏雪”,来去匆匆,痕迹很快就会消失。“鸿飞那复计东西”,“东西”二字的字面意思是方向;其言外之意是说,不要太在意尘世中得到的东西,或曾经留下的痕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