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元】洛书、卍与珠算的运算机制

方洪
font print 人气: 20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0月21日讯】大家知道,珠算的运算速度是很快的,堪比电脑。珠算卓越的运算功能来源于算盘简单的构造和易记易算的口诀。算盘每位有五颗可动的算珠,上面一颗等于五,下面四颗每颗等于一。做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时,只要熟记相应的口诀,就能快速准确的算出结果。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构造?这种构造对数的运算,又有哪些帮助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从“洛书”中找到答案。

算盘的构造原理

洛书的来源据传是,大禹治水时发现的一只大龟背上的一幅图。有人指出,中国的算盘就由此而来,而且其中还隐藏着佛家的标志“卍”字符。如图所示:


“卍”字符标志。

我们循着“卍”的两条折线:4-9-5-1-6和2-7-5-3-8观察,发现有如下简单结论:

9≡4(模5);6≡1(模5);7≡2(模5);8≡3(模5);1+4≡0(模5);2+3≡0(模5);1=5-4(模5);4=5-1(模5);2=5-3(模5);3=5-2(模5)

这是数位的五进制表示和运算模式。也就是说,算盘的每一位的横梁下面是五进制运算,横梁上面是二进制运算。因此,算盘的构造是下面至少需要四颗算珠,上面至少需要一颗算珠。

算盘运算口诀的简化


算盘。

以加法口诀表为例,其他可以推广。事实上,看着这个图,我们把加法口诀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折线:4-9-5-1-6进行归纳:

四上四 九上九 九上四去五进一 一下五去四 一去九进一 六去四进一 一上一 六上六 六上一去五进一 四下五去一 四去六进一 九去一进一。手指的动作有上四、去四、下五、去五、上一和去一等六种。

第二类,以折线:2-7-5-3-8进行归纳:

二上二 七上七 七上二去五进一 三下五去二 三去七进一 八去二进一 三上三 八上八 八上三去五进一 二下五去三 二去八进一 七去三进一。手指的动作有上二、去二、下五、去五、上三和去三等。

第三类,五上五 五去五进一。

事实上,只要熟悉了这张图,很快就能记住这些口诀。相信大家也能很快记住其他的运算口诀。

综上所述,我们从佛家“卍”字符、洛书、算盘这条线索中,说清了算盘的真实来历。历史上人们不知道佛家“卍”字符所代表的真实意义,也不清楚洛书所蕴藏的全部规律,更不见前两者和算盘互相之间有任何关联的记载,但人们都知道,算盘以其至简至易为人类服务了几千年。◇

本文转载自《新纪元周刊》第139期【科学新思维】栏目 (2009/09/17刊)

本文连结: http://mag.epochtimes.com/141/6946.htm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法国的国立中世纪博物馆(Musee National du Moyen Age),位于巴黎著名的拉丁区。它的前身是法国勃艮第省的克路尼修道院(Abbayede Cluny)院长在巴黎的府邸,修建于十三世纪。
  • 从洛书,到卍字符,到旋机,再到转盘,我们一路走来。你看,小小的洛书,多么的神奇啊!确实,简单的九数演出神奇的算式,玄妙的排列蕴涵独特的结构,这一切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啊!
  • 有人说卍字符代表吉祥如意,有人认为是佛教的标志,也有人与纳粹联想。究竟卍字符本源为何?考古追溯之路却似无止尽……历史的残片可否拼凑出真实的故事?
  • 河图洛书,到底是什么呢?九百年前,北宋理学家邵雍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河图洛书乃上古星图。
  • 从东方古老数术文化的角度,发现斐波那契数列竟然也与八卦与甲子与五行与洛书有关……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