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歌词”是用两片竹板伴唱的北京民间小曲,是从“莲花落”的曲调演变而来的。金受申﹙人名﹚《北京风俗曲》中指出︰
“‘莲花落’与‘什不闲’腔调相同,实有分别,一个人手敲竹板唱的为‘莲花落’。几个人分唱,加上插科打诨的为‘什不闲’,又名‘拆唱莲花落’,有时还可以加锣鼓。”
*太后赐名︰
清末,慈禧太后经常宣召民间艺人进宫演唱。有一次,召“髽髻赵”进宫演唱“莲花落”,慈禧太后听后大加夸赞,说︰“他唱的是文武忠勇孝贤良,颂扬的是国泰民安。”遂赐名“太平歌词”。并召成喜、来喜等人进宫任专职教习,教太监演唱。如此传到宫外,艺人也沿用了“太平歌词”这个名称。
*必修曲艺︰
过去相声艺人开场常常演唱“太平歌词”,成为艺人的必修课和基本功。演唱时,把两片竹板夹在左手,运用手指和腕子的变化,发出时轻时重的连环节奏,作为伴奏。艺人称这两片竹板子为“手玉子”、“玉子板”。
相声里演唱的“太平歌词”,既有单纯叙述的《十个字》,又有文字游戏和吉祥话的《饽饽阵》、《福禄寿喜》,还有带故事情节的《丑妞出阁》等。基本上是七字句,最初的唱法较单调,每句前四个字是用说的,后三个字上韵演唱。这种“太平歌词”与老调“莲花落”相似,由于短小精干、诙谐幽默,听众还能接受。
*演进历程︰
1920年,相声艺人王兆麟在“太平歌词”曲调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每四句一反复,字字上韵,比老调婉转动听,与吉坪三﹙艺人名﹚父女赴上海大世界演出,连演一个月,大为行时,“太平歌词”不胫而走,并灌制唱片。
三十年代末,演唱新编“太平歌词”很多,侯宝林﹙艺人名﹚也曾经在西单商场的相声场子向张杰尧﹙艺人名﹚学唱,他的嗓音清脆嘹亮,唱腔又有创新,听起来婉转多姿、韵味浓郁。
*三种表演形式︰
“太平歌词”在地场上表演有三种形式︰第一种,边洒字边演唱,如《十个字》︰
“一字儿写出来一横长,
二字儿写出来上短下横长,
三字儿写出来横着瞧好像“川”模样,
四字儿写出来四角四方,
五字儿写出来半边儿俏,
六字儿写出来三点一横长,
七字儿写出来凤凰单展翅,
八字儿写出来分个阴阳,
九字儿写出来是金钩独钓,
十字儿写出来一横一竖站在中央。
十字儿添笔念个‘千’字儿,赵匡胤千里送京娘。
九字儿添笔念个‘丸’字儿,丸散膏丹药王先尝。
八字儿添笔念个‘公’字儿,公道人儿数宋江。
七字儿添‘白’念个‘皂’字儿,田三嫂分家打过皂﹙灶﹚王。
六字儿添笔念个‘大’字,大刀关圣美名扬。
五字儿添笔还念‘伍’,伍子胥保驾过长江。
四字儿添笔还念‘泗’,泗州城水母找夫郎。
三字儿添笔念个‘王’字儿,齐天大圣美猴王。
二字儿添笔念个‘土’,土地爷扑蚂蚱——着了慌。
一字儿添笔念个‘丁’字儿,丁郎刻木记挂着爹娘。”
第二种,一人独唱。前面提到的王兆麟,他所演唱的都属此种独唱曲目。
第三种,对唱。这大都是在地场上演唱整段之后,另外加演的小段,如《一文钱》、《世态炎凉》、《文王挂》等。可惜这些唱词多已失传,仅找到几个小段可参考。如《一文钱》︰
“甲︰一文钱,到手难,
乙︰里面四方外面圆。
甲︰上边倒有几个字儿,
乙︰‘国宝流通’铸在上边。
甲︰大人为钱高官做,
乙︰小人为钱常见官。
甲︰和尚为钱把经念,
乙︰尼姑为钱住茅庵。
甲︰铁匠师傅也为钱,
乙︰抡锤打铁干得欢。
甲︰木匠师傅也为钱,
乙︰锛齿斧锯砍半天。
甲︰瓦匠师傅也为钱,
乙︰挑水和泥带砌砖。
甲︰石匠师傅也为钱,
乙︰风吹日晒在外边。
甲︰剃头的师傅也为钱,
乙︰整日价围着椅子转圈圈。
甲︰修脚的师傅也为钱,
乙︰天天给人把鸡眼剜。
甲︰拉洋车的也为钱,
乙︰抄起把来一溜烟,一毛钱拉到山海关。”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