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老艺人回忆,最早的传统相声分为八怯﹙倒口﹚、八贯﹙贯口﹚、八子母哏、八个“合”,共三十二段。经过长期的繁衍发展,流传至今,至少有三百多段,成为传统相声宝库。
长期“撂地”作艺,相声场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场子比邻挨肩,艺人之间经常切磋交流,为相声艺术的繁衍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营养之源。一些优秀的传统相声正是博采众长的结晶;像《大保镳》、《开粥厂》、《拉洋片》等传统相声,最初只有提纲式的草稿,台词十分粗糙,“垫话”与“正话”之间的衔接也较牵强附会。然而经过历代的“拆洗”,逐渐成为主题鲜明、捧逗严谨的完整段子。
藉由通过与各种艺人的长期交往,互相交流,使相声艺术在这方面的摹拟逐渐成熟,真正臻于韵味传神、维妙维肖的境界。
*集众家之长︰
侯宝林在《优语录》序中指出︰“老一辈先生传说有一部分相声段子取材于‘道儿活’﹙评书﹚、‘抠’﹙莲花落﹚、‘彩’﹙变戏法﹚和‘卦子’﹙练武术﹚的四大门,因为这四门都有‘春’﹙说的部分﹚。当然也汲取了‘清口’或叫做‘清门’﹙八旗子弟票友﹚的‘张家烘’﹙八角鼓﹚,即‘清门话’﹙票友演的相声﹚。”
“过去相声艺人收徒时,要请四大门儿的前辈到场,因为相声用了人家的‘春’﹙说的部分﹚。来了新徒弟还要继续向人家学艺,或包括‘张家烘’﹙八角鼓﹚都不是相声的祖先,而只是横向的汲取跟借鉴系统。”
与相声关系密切的艺术形式主要有评书、拉洋片、变戏法、数来宝、什不闲、莲花落、太平歌词、练把式、俏皮话、双簧、京剧的抓哏等。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评书︰
北京的评书主要是讲历史故事与狭义轶闻,为了活跃气氛,常常通过“表”与“评”抖响“包袱”,即兴创作较多。
评书形成于清初,相声形成于清末,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艺人“一人吃两门”,既说评书,又说相声,两者之间相互改行的艺人也多。据传,单口相声形成过程中曾受到评书老艺人的扶植,但同时规定︰“除已经赠给的‘道儿活’﹙评书﹚之外,就不要再增加其他书目了。”
有的评书艺人也把篇幅较长的单口相声敷衍成评书;咸丰年间,评书艺人姜振名、哈辅元师徒就以单口相声《康熙私访》为基础,增补天地会、八卦教的故事,编演了<二马下苏州>、<大逛虎秋山>、<大闹福州会馆>、<卫辉府搬兵>等情节紧凑、枝叶繁茂的长篇评书,取名《永庆昇乎》,评书艺人竞相学演、风靡一时。后来又有相声艺人从中选取喜剧性较强的章节,当做单口相声表演。
“一人吃两门”,可以说明相声和评书之间的交流,一些相声段子里都有明显的评书痕迹;如传统相声《八扇屏》里的<江湖人>、<乡下人>、<莽撞人>、<忠厚人>、<混人>、<苦人>、<愚人>等大段“贯口”,大都是评书故事。
*例举︰<江湖人>
有的像评书里的“赞”,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如<江湖人>︰“大宋朝有一江湖人,此人姓苗名训字广义,不遇之时,在洒金桥旁,摆下一座卦棚。巧遇未遇时的赵太祖打马从此经过,见桥旁人烟稠密,围着一座卦棚。迎面有一副对联。上联写:‘一笔如刀,劈开昆山分石玉’下联配:‘双瞳似电,观透苍海变鱼龙。’横批:‘断事如见。’”
“匡胤一见,心中不悦:‘何处狂生,敢出此浪言大话?待我下马访之。’想罢翻身下马,将马拴在卦棚以外柳树之上,分开众人,走进卦棚,向先生躬身言道:‘先生,你看某后当如何?’广义一看,吃惊非常,原来是开国太祖!急忙站起,口称:‘万岁,草民接驾来迟,望祈主公恕罪。’”
“匡胤闻言,大吃一惊:‘先生你莫非有疯癫之症?’广义言道:‘我主不必惊慌,看我主双眉带煞,二目有神,左肩头有一朱砂痣,后必有九五之尊。’匡胤闻言,心中暗想:‘我左肩头有朱砂痣,他人怎能知晓?莫非到后来果应他言。’想罢对先生低声言道:‘某日后如登九五,当将你宣入朝中,封为护国军师。’广义谢恩。”
“匡胤走出卦棚。向众人道:‘列位听真,此人乃江湖人,江湖口,江湖术士,不过奉承而已。’说完上马,奔他方而去。到后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果将广义宣进宫去,封为护国军师,执掌三军司令。到后来,湖北韩龙进来他妹韩素梅,太祖酒醉桃花宫,带酒斩三弟,醒酒免去苗先生。广义去后,太祖后悔,说出:‘可惜我那先生,他乃洒金桥旁卖卦之一江湖人也。’”
这段“贯口”,无疑出自“清门”票友之手,借鉴了评书里的“赋”、“赞”,既有文采,又口语化。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