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百问百答

土地庙何为简陋矮小?

晓芸
font print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相传土地公姓韩,据说是韩湘子的叔父,韩湘子年轻时不恋仕途,后经吕洞宾“七试”而成为弟子,位列仙班,有一天遇见他叔父,并有意送他叔父两句,以预卜他叔父的未来:云横秦领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几年后,他叔父因违反朝廷的王法 ,而被贬到潮阳,途经蓝关时,大雪封山,正在为难之际,韩湘子来了就问说:“这不是蓝关吗?叔父还记得当年我提的那两句话吗?”

叔父很信服韩湘子能预卜他的未来,于是下定决心要脱离苦海,一心一意修炼,盼能早日成仙,韩湘子得知叔父执意要修炼说:“叔父,要修炼,就不能有丝毫的世俗之念!”他叔父说:“侄儿说得是,你看叔父已经弃官,入山几月了,家产全捐与地方做了好事,这还不是真心吗?难道你就不能点化于我!”韩湘子说:“仙师点化全靠缘,最重要的是靠自己的那颗诚心。想当年,纯阳仙师多次点化我,直到第七次我才脱离了臭皮曩。叔父既然诚心修炼,侄儿这有一块‘终南石’,限你七七四十九天将他煮化,如果煮不化,这说明你与修炼无缘。”

“煮石头!”用什么煮呢?叔父正要问明白,侄儿就不见了,只见天上飘下一道符帖下来写着:“百级水,金针柴,七七不化,转世投胎。”

想修行成仙的叔父,就按照侄儿的指点,每天要爬百级石阶挑水,翻山越涧摘萱草花当柴烧,从不偷闲,就这样“天池水”一担一担的挑,一捆一捆的萱草花,煮了三十天,“终南石”终于裂开嘴了;煮了四十天就胀破肚皮了,到了四十九天的下午,韩湘子飘然而下来。

见叔父围着炉灶急着满头大汗,那“终南石”已化得剩下一点点,可萱草花却不够烧,眼看灶火就要熄灭了,韩湘子开口说:“叔父,怎么办,就剩下一点点,怎么火功上不来?”叔父说:“是呀,萱草花没了,你看如何是好?”韩湘子说:“这样看叔父一念之间了,你看太阳就要下山了,不能前功尽弃呀!”

他叔父抬头一看,落日正衔山,他想除了萱草花就没有别的可以代替了吗?于是他咬着牙,猛然将一条腿伸进灶里,顷刻灶火熊熊,他看火功还是不足,又将另一条腿伸进去灶内,只听“砰”一声,火光冲天,就这样他叔父昏死过去。

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和韩湘子站立在云端,韩湘子指着地上一具尸体,说:“叔叔你看,那就是你的臭皮囊!”“我已经烧死了?”韩湘子说:“对,你用双腿烧化了‘终南石’,所以度你成仙。”

终于得道成仙,韩湘子的叔父无比高兴,和侄儿一起去云游仙界,拜见各路神仙,还去参加一年一度的蟠桃盛会。游不完的仙山琼阁,宫娥、彩女、喝不完的的玉液琼浆,游玩之余,韩湘子随口问道:“叔父,这天堂仙境怎样?”叔父:“好,你叔父心愿了,只是你婶婶如果来了更好。”

不料这句话被张果老听见了,对韩湘子说:“你这叔父凡心俗愿未了,就让他回去吧!”说完手一推,叔父跌落尘寰,醒来后,想到刚才说的话,后悔莫及,自觉得羞愧,无地自容,爬起来一气瞎跑,八仙在云端看着哈哈大笑,他越跑越快,一头钻进路边一个缸灶里躲起来。

韩湘子在云端惋惜的说:“可惜呀,怎么不往大庙里跑呢?”如果当时跑进大庙,他叔父可封上个城隍当,这就是土地庙何为矮小简陋的由来。@*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祭灶日(祭祀灶神)过后才能开始贴春联;普通官员或老百姓都是用红纸写春联,只有皇宫内廷或皇族王公之家,才能用镶红边或蓝边的白纸来写春联。
  • 东方朔听她这样一说,便想:“其他宫女应该也会跟她一样思念亲人吧。”于是想出了一条妙计,来帮助这些思乡的宫女。
  • 乡亲们看了这首诗,都不得其解。笑面虎也在人群中,他一看这诗中的意思好像在讽刺他,于是很不高兴,对孙五说:“你这首诗不是在骂我吗?”
  • 在很久以前,有一对老鼠夫妇生了一个女儿。他们从小就非常疼爱她。当她长大成为又漂亮又乖巧时,他们就想把她嫁给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但谁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呢?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