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歌谣改编筝乐创作之缘起与作品欣赏1

杨佩璇创作
杨佩璇
font print 人气: 3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6月28日讯】创作缘起

2000年9月笔者受财团法人台南市文化基金会之邀,于府城台南古迹大南门公园举办数场户外音乐会,其中一场《筝乐、茶道与陶笛的对话》,笔者在节目策划的内容中,首次尝试与陶艺工作者官锋忠先生、以及茶道展演者叶东泰先生的联合展演。由于地缘以及户外展演形式等因素的考量,故在曲目的挑选上,圈定以台湾本土歌谣为表演内容,贴切地传达出当地民众对于本土音乐的共鸣。

所选定的乐曲内容为‘农村曲’、‘牛犁歌’、‘望春风’、‘四季谣’、‘六月茉莉’、‘雨夜花’、‘桃花过渡’、‘安平追想曲’、‘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等共计九首,由于陶笛的音域有限,故在和官先生合作的过程当中,为了适应与协调彼此乐器中音色、音域以及力度等的搭配,笔者特别将所有乐曲以即兴演奏方式重新改编创作。

当天演出后,民众的反应相当热烈,有许多民众纷纷上前询问笔者是否有任何CD等有声出版品?同时也促使笔者思索当下以台湾本土音乐为素材的筝乐创作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如能藉由引起社会广大民众共鸣的台湾歌谣为创作题材,运用古筝特有的演奏技法与音乐语汇,使之成为古筝独奏曲的曲源之一。如此一来,一方面让一般民众藉以对歌谣的熟悉而重新认识古筝这一古老乐器的音韵之美;另一方面亦可让现阶段习筝者或筝乐演奏者,透过这些筝曲的演奏,了解台湾歌谣的艺术之美;更因着代表台湾本土音乐的民间歌谣得以借此流传更广,创作动机于焉产生。

‘牛犁歌’乐曲解说

歌谣背景:是农暇之余,寓音乐于工作的歌舞小曲。又称“驶犂歌”,“驶犂”乃重要农事之一,“犂”是一种农具,昔日,农业社会时代,台湾乡村到处可见农民们手持犂舵,借着水牛或赤牛拖拉犂粑,以进行翻土的农耕工作。这种人牵牛犂田的景致,后人将其编成载歌载舞的游艺节目,逐渐演化成“驶犂歌舞”。此曲为昔时台湾民间盛行,一般称之为“歌舞小戏”中的牛犂阵,农人下田耕作劳动时,哼哼唱唱,用以自娱,藉以增进效率并消除疲惫,或抒发工作忧怨的歌谣。


http://www.youmaker.com/

这首乐曲引子部分描绘天刚亮,清晨的薄雾竉照大地。乐曲接着转为活泼欢快,以富于跳跃感的节奏进行,技巧上运用了浙江筝派的快四点指法与轮抹弹奏,刻划出牛犂歌舞的形象。@*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随着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变迁,筝乐艺术分布到各地,融汇各地民间说唱、戏曲与器乐形式,逐步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不同音韵特点和独特演奏技法的筝乐演奏风格与文化
  • 这是两首极富地方色彩的筝曲,也因此独具韵味的陕西筝曲也就随着历史变迁被广为流传。
  • 清澈的如临仙境、如沐清风般的宁静与静谧的音乐,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声,悠扬的、具备强大穿透力
  • 德国圣多玛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复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2),在巴哈时代达到了最高峰,之后虽然逐渐没落,但是这种艰难的音乐形式却常被后来的作曲家视为一种能力的挑战。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清音若莲——净泉音乐原创
  • 夜曲Nocturne这个名词来源于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钢琴演奏的一种浪漫情怀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声乐曲或是器乐曲),以及多乐章组曲的“嬉游曲”(divertimento,器乐曲)是相同的风格,都是适合夜晚以及户外演奏的曲风。
  • 【音乐】春王正月——净泉音乐原创
  • 从自然界到文化领域,我们的世界是如此包罗万象;然而,有些共同的元素在其中穿针引线,其中之一就是弦乐器,它几乎出现在所有的文化中。有些弦乐器听起来相当古雅,有些则令人心神向往,而有些则似乎能传达所有的情感。
  • 音乐:感恩创世主 ——净泉音乐原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