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6月25日报导】(中央社记者翁翠萍台北二十五日电)教育部第一届原住民族语文学创作奖得奖人刚出炉,最特别是巴宰族人潘英杰、王潘美玉以巴宰族语写成两篇新诗参赛获得优选与佳作,但两位作者都强调参赛不是为了得奖,而是要为巴宰族发声,使巴宰族正名能顺利。
教育部官员表示,巴宰族语是全世界濒临消失危机的原住民族语之一,如今算是从加护病房抢救回来了。
巴宰族今天也由南投县巴宰族文化协会理事长潘文辉率领八位族人出席教育部的颁奖典礼,潘文辉说,巴宰族是台湾原住民族很早就汉化的平埔族一族,原乡主要在丰原岸里社、苗栗三义鲤鱼潭与南投一带,族人如今分布到北、中、南部各地拼生活,合计五千余人,也各自成立联谊组织,例如从南投埔里爱兰教会分散出去的族人,就有北区兰侨、中区兰侨、南区兰侨的称呼。
六十岁的潘英杰在南投埔里原乡有很大的巴宰家族,族人繁衍达五代六百余人,分散到台北县三重、台北市等地,在台北市从事公车司机职业退休后,返回原乡务农,两年前写成新诗“家园”,除了汉字,还用罗马拼音混合英文的巴宰族书写系统,他希望凸显巴宰族语言让政府知道巴宰语存在并让别的族群认识巴宰族。
潘英杰说,台湾平埔族原住民只有巴宰族语言流传,是文字化深刻的语言,接近泰雅语系,还有现在式与未来式,中央研究院人类学者李壬癸还研究做出巴宰族群族语字典,显示巴宰族语语言架构完整,在族中耆老带领下,由九十五岁耆老潘金玉一句一句教给族人,这次得奖的王潘美玉七十五岁,是族里第二代族语老师。
王潘美玉表示,平时努力在教巴宰族语,并不知道教育部举办原住民族语文学创作奖比赛,是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到爱兰村研究巴宰族文化的大学生告知比赛讯息,临时有感而发的写了“忆祖歌谣”新诗,没想到获得佳作,而她更大心愿是为巴宰族发声。
潘文辉说,巴宰族与族语不是政府承认的原住民族与语言,巴宰族母语近年由族人努力教学流传,并于2006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发出公文向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申请巴宰族正名,至今还没有结果,据说政府要招标找学术团队做巴宰族田野调查却流标八次。
潘文辉指出,曾有澳洲人类学家来台湾做南岛语系研究,发现台湾巴宰族语对家人的很多称呼竟然和印尼原住民族语言一模一样,巴宰族是南岛语系民族之一,应该没有疑虑,巴宰族人只能继续努力争取正名,也希望获得政府重视而能顺利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