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隽永的天籁之音

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10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6月19日讯】师旷,字子野,春秋晋国杨邑(今山西洪洞师村)人,精通音律,善演奏各种乐器,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音乐家,被后人尊称为“乐圣”。他的敬天爱民思想及琴艺传神的故事流传至今。

师旷吸收了儒家乐论“礼节民心,乐和民声”的精华,并继承了西周周公创制的礼乐文化传统,提出作乐要顺乎天道与自然,要通过音乐的道德内涵去善化民心,以得到感人至深、移风易俗的教化效果,从而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如果仅仅只是旋律节拍一致的齐奏并不就是交响乐,只有大家心声的协和才能有真正的天籁之音,使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而产生共鸣,达到净化身心、感悟天道的更高境界。

师旷提出古乐有《清商》、《清征》、《清角》三种。《清商》属不祥之音,而《清征》是吉祥之音,《清角》是盛世之音。据说当师旷弹琴时,马儿会停止吃草,仰起头侧耳倾听;觅食的鸟儿会停止飞翔,丢去口中的食物,翘首和鸣。

有一次,晋平公与卫国国君一起听卫国乐师师涓演奏乐曲,刚演了一会儿,师旷就急忙走上来按住师涓的手说:“快停住!你弹的这是商末乱臣为暴君商纣王制作的滥曲,是亡国之音。纣王无道,后被周武王所灭。善乐听之使人受益、向善,恶乐听之会使人丧志、堕落。音乐是来传播德行的,有害德行的溺音千万弹不得呀!”

晋平公问师旷:“这叫什么曲子?”师旷回答:“这就是所谓的《清商》,是不祥之音。”晋平公说:“那你演奏一个吉祥的曲子。”师旷于是为两位国君演奏了《清征》之曲,这是一种瑞祥之声。师旷展开琴,用奇妙的指法拨出第一串音响时,便见有十六只玄鹤从南方冉冉飞来。拨出第二串音响时,玄鹤便前后排成了一列。拨出第三串音响时,玄鹤一边鸣叫,一边排着整齐的队列展翅起舞。当他继续弹奏时,但见祥云缥缈,瑞霭纷纷,玄鹤的鸣叫声和琴声融为一体,在天际久久回荡。使人感受到自然、隽永的天籁之音,心胸开阔而祥和,大家惊奇不已,都高兴的向师旷祝贺。从此以后,人们用“玄鹤降云”来形容音乐的美妙动听。

师旷指出音乐的善化功能对民风有着潜移默化的引导涵养作用,使德行的光辉照耀到更广阔遥远的地方。他创作了《白雪》、《阳春》等曲弥高、和弥寡的雅乐。生动的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表达了君子洁身自好、纤尘不染,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人们说高层次的音乐通乎神明,使人感受到真实、博大和永恒。善化他人,感化四方,是对生命的珍视和关爱,是对上天造就并赐予生命一切的感恩。

──转自《明慧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赵抃平素生活清幽简朴,公务之余不是读书吟诗, 就是焚香弹琴, 或是观鹤起舞,十分自得其乐。连他的白鹤也一样“高洁清廉”,从来不会啄食官塘里的鱼虾,也不吃别人的喂食。神宗时,赵抃从四川被召回京城,仍旧只带着一琴一鹤。
  • 每天都能在行为中表现出九德中的三德,早晚恭敬努力的去实行,就可以做卿大夫。每天都能庄重恭敬的实行九德中的六德,就可以协助天子处理政务而成为诸侯。天子修德不懈,方可成为圣贤,才能施恩于人民。
  • 清澈的如临仙境、如沐清风般的宁静与静谧的音乐,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声,悠扬的、具备强大穿透力
  • 德国圣多玛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复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2),在巴哈时代达到了最高峰,之后虽然逐渐没落,但是这种艰难的音乐形式却常被后来的作曲家视为一种能力的挑战。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清音若莲——净泉音乐原创
  • 夜曲Nocturne这个名词来源于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钢琴演奏的一种浪漫情怀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声乐曲或是器乐曲),以及多乐章组曲的“嬉游曲”(divertimento,器乐曲)是相同的风格,都是适合夜晚以及户外演奏的曲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