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有善报,拖久了还付利息

作者:陆文
银隔世走归原主。(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2731
【字号】    
   标签: tags: , ,

清代著名作家、诗人袁枚,在《新齐谐》中记述:滕县的夏镇,住着一位蒋翁,勤俭持家。生了个儿子,却游手好闲,致使家道中落。蒋翁非常忧心。他熟识关帝庙的一位陈道士,知他仁德忠厚,足堪信托。便悄悄带上五百两银子,对道士讲:“我已年老,儿子不成器,我死后,他如能改悔,请用这些钱周济他;假如他仍然不成器,您就用这些钱去修庙。”

陈道士应承了他的嘱托。把五百两银子放进一个瓦罐里,上面再用一个破磬盖住,埋到土里,没有一个人知道。

几个月后,蒋翁死了。蒋翁的儿子,更加放纵逸乐,直至家业尽废,妻子也跟别人跑了。蒋子再无栖身之处。陈道士便经常周济他,并教他学一些手艺。见他有改过自新的表现,便告诉他父亲所托五百两银子之事,准备挖出来,全部交给他。

两个人一同去挖银子,但在原处所藏银子,不翼而飞,怎么也找不到了。蒋子把陈道士告到官府,官府判定:陈道士赔偿五百两银子。

陈道士无怨无恨,把自已的储蓄全拿出来,也只够赔偿出十分之二。不明真相的人,都讲道士的坏话,道士只得离庙而去。他在外云游数年,一天,来到河北保定的莲池寺时,正值某观察史在莲池寺做佛事,老仆人带着小公子,在山门戏耍。小公子一见陈道士,就跑上去投入他的怀抱,欢喜不舍。

老仆人想把小公子抱过来,小公子不愿意。没有办法,只好请陈道士抱着他,回到家中。观察史听老仆人介绍情况后,厚赠了陈道士,便送他离去。不料小公子大哭着去追,不得已,就留下陈道士,在后花园设置一间小禅房中,请陈道士住下来。

陈道士要念经,需要木鱼和钟磬。一天,家人找来了木鱼和一个旧的破磬,道士看到破磬,大惊道:“这是我的磬啊!”道士于是向主人讲明数年前以破磬盖住瓦罐,罐内贮有五百两银子的经过,并讲述了蒋翁嘱托、失银受罚、被迫弃庙云游等不幸遭遇。观察史听了,心有所感:他的这个小儿,便是蒋翁转世投胎,专为那笔藏银而来的。

观察史对陈道士说:“我生下这个小儿后,第三天挖地埋‘胞衣’,得到那个瓦罐及五百两银子,还有那个破磬。我把那五百两银子放在某布店存储,还有利息,至今已有五年了。”他很敬重道士的信诚,又很同情他无辜受赔、遭人误会、以致离庙云游等不幸遭遇。他教家人从布店取回本金和利息,一并交还给陈道士。并派专人把陈道士送回夏镇。观察史还亲自写信给滕县的县令,县令因此而得知陈道士的道德人品,非常感动,将这事写成文章,镌刻在石碑上,立碑永志。

许多人知道了这件事的原委,讲:“好人最终会有好报!”“看来善有善报,拖久了还会加利息一并偿还。真是神了!”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朝江苏溧阳县县衙中,有一名掌管刑事诉讼的书吏,姓焦。他为人正直,常常为众人排忧解难,因此为乡人所尊敬。他邻居家的儿子,年龄不到十八岁,但却好勇斗狠,焦某少不得为他调解事端,是故邻家子对他十分感激。
  • 哪吒真是魔童转世?从一颗小石头到封神战将,这段隐藏千年的故事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快来一起揭开真相!《未解之谜》
  • 更多证据显现,灵魂真的存在,拥有多世记忆!前世残酷折磨囚犯,泰国医院院长怎样才能还清罪业?《未解之谜》
  • 充满悬疑!医院院长遭遇怨灵讨债,诡异且真实的轮回故事。拥有人证,震撼泰国,至今仍被津津乐道。《未解之谜》
  • 轰动泰国的灵魂转世案,医院院长被病痛折磨,前世女儿灵魂现身,原来他做了这件事才必须承受这样的痛苦
  • 天堂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在争论死亡后有没有来世的问题。最近,一名天体物理学家提出,有五个线索可以证明来世确实是存在的,也就是灵魂在死亡后会进入另外的空间。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偿还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阳间法律无法审判,上天也绝不饶过,无论时间长短。有的是当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个发生在清朝的神异故事就在告诉世人:无论何时害了人命都难逃报应的。
  • 古今中外,在剧火的大灾难发生时,谁能让“神出手”得到奇迹福祐呢? 本文这些真人实事给了我们参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善有善报,可能是事后报,也可能是立即就报!报应不爽呀!
  • 清朝撰写《劝戒录》的梁恭辰的父亲曾担任江苏布政使,与苏州江铁君是以诗文相交的朋友。江铁君曾出家为僧,后又还俗,回归儒学,不过他应该还是相信因果报应的。他曾讲了这样几件离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没好报”这样的说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善报,甚至还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觉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着一切,祸福早已注定,好人遇到的坏事,恰恰是老天在帮你消减之前的罪业,以让你在消减完罪业后,来世得福报。清朝梁恭辰编撰的《劝戒录》中记述了两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