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百戏杂陈、盛况空前,说唱艺术臻于高潮。据文献记载推断,宋代百戏中明确属于说唱艺术的至少有︰“讲史”、“说三分”、“五代史”、“小说”、“商谜”、“合生”、“说浑话”、“说经”、“诸宫调”、“学像生”、“学乡谈”、“叫果子”、“唱耍令”、“唱赚”、“小唱”等。
至于宋代百戏中与相声有关的艺术形式,可以分为说、学、文字游戏三类,分别列举如下︰
*说︰“说浑话”、“说浑经”。
*学︰“学像生”、“乔像生”、“学乡谈”、“叫果子”。
*文字游戏︰“商谜”、“合生”。
此外还有“沙书”、“说药名”等。
一、 “说话”
“说话”的历史渊源久远,《墨子‧耕柱》中载云︰“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这里的说书还不是说唱艺术,有些如同汉朝刘向《列女传》里描述古代盲人因糊口而有的说书活动。“说话”最早见于记载则是在隋朝,就是前面提到的笑话大王侯白所从事的活动。
到了唐代“说话”遍及朝野,盛极一时。唐郭湜《高力士传》中记载︰“太上皇移仗西内安置。每日上皇与高公亲看扫除庭院,芟薙草木﹙园艺造型﹚;或讲经、论议、转变、说话,虽不近文律,终冀悦圣情。”就是说高力士想取悦皇上,便以一些不像是士人文律的民间百戏来着手。
“说话”对于后世的影响主要在于“故事性”,而经由说话、说经发展而来的“说浑话”与“说浑经”,对后世的影响则着重于“喜剧性”;所谓“浑”的意思就是抓“哏”取笑,因此“说浑话”与“说浑经”便是带有许多“哏”的“说话”跟“讲经”。
二、 “俗讲”
唐代“说话”还有市人小说和僧人“俗讲”,可以看做宋代百戏中“说话”、“说经”之源。唐代的市人小说包括在“杂戏”之中,所谓“俗讲”就是僧人讲经,与相声艺术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但“俗讲”并非真正的有德僧人在向世人讲授真正的佛学道理,而是时僧们假托经论,里面穿插了许多与佛教戒律抵触的情趣盎然的民间故事,通常大受乡里欢迎。
敦煌出土的“变文”里保存了一些“俗讲”的话本,其中看来它的结构与后世的相声类似。揭示了和尚讲经的过程是︰开讲之前先唱个歌,叫做“押座文”﹙押座文之“押”字可以解释为“压”,就是稳定和集中听众注意力的意思。﹚;“押座文”后唱经题,并用道白加以解释,叫做“开题”。接着唱一段经文,然后用道白解释,如此反复数遍。散席时再唱几句,叫做“解座文”。
相声的“垫话”与俗讲的“押座文”相似,常常一开始是引用一些插科打浑、歪唱的“垫话”,来集中观众的注意力。而相声的“底”与俗讲的“解座文”类似,所不同的是“解座文”用诗词的形式来结语,而相声的“底”则必须在相声结束时明快的抛出一个“包袱”来,“包袱”一抖响,相声也就随即结束。
三、 “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到了宋代“说话”更加繁荣,北京大学《中国小说史》里归纳为四家︰
*“小说”︰有讲有唱,用银字笙、银字觱篥伴奏,专门演述短篇故事。
*“说经”︰直接由唐代“俗讲”演变而来,包括演说佛书、“说参请”、“说浑经”、讲宾主参禅悟道等事,都是讲宗教故事。
*“讲史”︰只说不唱,讲前代书史文传、兴废征战等,演出长篇历史故事。盖“说经”与“讲史”两项实开后世说唱艺术之先河。
*“合生”︰可能是两人演出,一人指物为题,另一人应命题咏,有时或伴以歌舞。这属于“文字游戏”的范畴,对后世讲究“说学逗唱”相声中的“学”影响深远。
﹙待续﹚(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