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住在都市里也可以带着孩子进行这样的“定点观察”,不管是巷子附近的小公园,或者河堤附近的矮树丛里,一年四季不断地去记录去观察。
原本我们和大部分上班族一样,住在交通便捷而且生活机能较方便的都市里。自从生了双胞胎女儿之后,先是搬到都市的边缘,也就是内湖与汐止交界处的白马山庄。不过,那儿虽然位在山边,但是感觉上还是像把地整平,再规划出一个有花园绿地的社区。
孩子上小学后,我们决定搬到更有自然生命力的地方,这次我们选择新店与乌来山区交界的花园新城。这里虽也是社区,但是感觉上比较像人住到山里去。
I can see the air
刚搬家,老朋友来访前打电话询问地址时,会顺便问:“新家有多大的花园?”我们就会很高兴地回答:“没有花园,也不必费心去照顾花园,因为我们一出家门就在山里头!”挂断电话前还会恐吓他们一下:“在路边停好车要开车门时请注意,不要打扰了挂在路边、固定上班打卡的赤尾青竹丝!”
山上的生活单纯而丰富,而且空气非常清新香甜,我大概已经没办法忍受都市里油腻的空气了。
曾经有一位朋友接待来自瑞士的客户时,只见那位老外不可置信地惊呼:“I can see the air”。AB宝颇能适应山上没有商店的环境,假日朋友们上山来玩,她们也会带着他们去散步或溯溪。
我想,现代已有许多父母发现,让孩子在大自然成长的必须性,已不下于学钢琴、英文。可惜的是,就如同史英说过的:“对于孩子的成长,我们往往不只欠缺观念,也欠缺条件,我们的生存空间太小,人太多,每个人又太忙。”
我知道很多朋友知道视野开阔的环境及让孩子可以自由跑跳的空间对她们的成长是重要的,但是大部分人还是没办法下定决心去选择这样的环境。现代的家长往往只能利用星期假日像仪式或朝圣般的去“接近大自然”,可是却又往往“求好心切”,在“教育”的前提下,分寸很不好拿捏。
家长该学的是什么?
在某次活动中,解说员卖力地在前面解说,有个妈妈认真地听着、记着笔记,并且不时督促孩子要专心。忽然我听见那位妈妈指着一棵植物问着孩子,孩子讷讷说不出来,只见妈妈气急败坏地往孩子头上敲下去,骂着:“不是刚刚解说员才说过,怎么就忘记了,带你出来还不好好学!”
我想,经过如此的“教育”,那孩子一定不可能懂得欣赏丰富的自然生态之美,恐怕还会恨透了生物多样性吧!
虽然这几年在九年一贯的新课程里,增加了许多认识乡土或生命教育的课程,但是我始终怀疑会有多少效果,会不会课程终究只是课堂上的知识或考试的题材,对于要培养孩子对于台湾土地的情感或对生命的尊重,恐怕理想就真的只是理想罢了!
对于学校户外教学或父母亲尽责地带孩子一个风景区逛过一个,塞着车赶赴一个又一个国家公园,到底能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多少影响,我也是存疑的。我认为较有效果的方法,是荒野保护协会所推动的“寻找自己的秘密花园”。
AB宝升上小学三年级以后,开始参加荒野保护协会的炫蜂团,这是类似童军团的长期亲子成长团体,每月有一、两次活动,以混龄方式编组的团队。
如同其他成年的义工团队,我们要每个小朋友找一个属于她们自己的秘密花园,并且定期去观察与记录。我们认为,即使一个乍看之下平淡无奇的自然环境,只要经过长期的观察,就会发现丰富而有趣的变化。
这种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因为去的次数多,观察久,就会产生感情,这种与土地亲密的情感连结,在个人的生命进程上,也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观察,用心去看
美国西南部有个最大的印第安人保留区,纳瓦荷人称这片土地为“四角之地”,由他们神话中的四座圣山围绕而成。纳瓦荷的巫医曾经这么说:“记住你眼前所见,把目光停在一处,记住它的样子。在下雪时观察它,在青草初长时观察它,在下雨时观察它。
你得去感觉它,记住它的气味,来回走动探索山岩的触感。如此一来,这地方便永远伴随你。当你远走他乡,你可以呼唤它,当你需要它时,它就在那儿,在你心中。我想,这就是大自然可以抚慰人们心灵的原因吧!也是我们感受大自然生命力的来源。
这种心灵故乡的形成,不是课堂上的考试可以达到的。
野有道理
其实住在都市里也可以带着孩子进行这样的“定点观察”,不管是巷子附近的小公园,或者河堤附近的矮树丛里,一年四季不断地记录观察。在不同时间,不同心情时,我们们的记忆会一个一个堆叠上去,这个地方就融入了我们私密的情绪,许多的笑声与泪水,会使得这个地方变成我们内心中最珍贵的秘密花园。
摘自:《教养可以这么浪漫》野人出版社提供@(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