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戏布袋人生

王孟玲
font print 人气: 14
【字号】    
   标签: tags:

大部分的台湾人都有一个看布袋戏长大的童年,或许看戏的地点不同,故事不同,庙会野台、戏院或电视。看戏的时间不同,主角也不一样,但布袋戏的魅力,一直历久未衰……

“扮戏悾,看戏憨。”一座野台,几十张板凳,便是一个露天剧场,锣鼓喧天,布袋戏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一口能道千古事,双手操演百万兵。”小小舞台,搬演人生百态。

木偶的幻梦传说

布袋戏可能源自傀儡戏,形成于明末清初,是台湾民间最普遍的偶戏剧种。根据民间传说,布袋戏创于明末,据传落第书生梁炳麟或孙巧仁因怀才不遇,乃演戏剧嘲讽朝政,为免惹祸上身,而以木偶代言。

另一说法为落第书生流落街头以说书维生,因顾及颜面,不愿抛头露面,而隔布帘讲古,又因垂帘说故事过于单调,于是操弄木偶叙事。其中最普遍的传说是明末泉州书生梁炳麟,屡试不中。一年应试之前,与友人至九鲤湖,夜里梦见一白发老翁于其手掌题“功名利禄归掌上,荣华富贵在眼前。”以为是佳兆,不料,那年依然名落孙山,失意之下,便借木偶解闷,由于言词博雅,技艺精巧,遂轰动于泉州一带,一些失意书生竞相仿效,使得掌中戏成为知识份子的娱乐。有一次他正扮演文状元角色时,往日梦中的签诗,不知不觉顺口而出,当下领悟原来富贵荣华、功名利禄就在眼前的掌中世界。

民间风靡与流传

清嘉庆以后,此种轻便灵活,小巧细腻的偶戏,因规模小,戏金便宜,表演技术高妙,风靡闽南一带。

台湾的布袋戏,是在清朝末叶,从泉州、漳州、潮州等地传入,很快在台湾普及。二百多年来,布袋戏已不是泉州布袋戏,而是独具风格的“台湾布袋戏”。在民间,布袋戏与民俗信仰结合,传统布袋戏的演出以庙会为基础,酬答谢神,并可联系地方上的情感。而布袋戏绝不会消失,只是表演形式随着时代背景的改变,有了不同的面貌。

锣鼓、金光各不同

现在有人把台湾布袋戏分为传统(古典)布袋戏和金光戏两类,前者以锣鼓为后场,使用小巧典型戏偶,能演出南管或北管古典戏为代表;后者以西乐为后场,使用新造型较大戏偶,演出新编武侠戏为特征,以及民国59年以后的电视布袋戏。无论是古典布袋戏或金光布袋戏,都随着时代背景变化,求新求变。

日据时期布袋戏

戏院演出的内台戏,开始于中日战争期间。民国26年,中日战争爆发,日本政府开始实施“禁鼓乐”,禁止台湾传统民间戏曲的演出。从此,布袋戏外台戏几乎销声匿迹。

不久,台湾的总督府极力推行“皇民化运动”,企图将台湾传统民间戏曲全盘日本化,成立由官方控制的“台湾演剧协会”准许台湾七班布袋戏在戏院上演,并在“皇民奉公会本部”策划之下,创造了带有浓厚日本色彩的内台布袋戏。演出时禁止使用锣鼓管弦,伴奏一率采用西乐或留声片,服装则采中日式并用,口白可以使用台语,但必须参用日常用的日语,或用日语说明,企图改变传统的表演形式。

到了台湾光复以后,虽然日本风格的布袋戏已成过眼云烟,但是这段时间开始采用的大型舞台布景,西洋音乐伴奏,以及新剧场观念的介入,造成了光复后内台戏逐渐在表演形式上求新求变的因素之一。

由没落走入极盛

民国34年台湾光复,各地庙会活动重新兴盛起来,民间请戏日日不断,各地蛰居中的布袋戏纷纷复班演出,新的戏班也陆续涌现。正值壮年的布袋戏名师,如李天禄、黄海岱、钟任祥、黄添泉等领戏界风骚,并大肆编组戏笼,广传门徒接戏演出于各地庙埕,并尝试进入专属戏院,演出长篇戏目。在一片请戏和看戏的热潮中,布袋戏进入繁华极盛的黄金岁月。

民国38年,国府迁台,为防止匪谍活动,严格限制外台戏的演出,布袋戏趁势转入戏院演出。此时“五州园”与“新阁园”二派年轻一辈高手竞起,除承袭师父精湛演技外,并编新剧,且从舞台与后场音乐的更新,成为后来金光戏的风行,并缔造了十数年戏院内台戏的全盛时代。

金光戏的凌驾

大约在光复的十年间,中南部的锣鼓布袋戏逐渐被金光布袋戏取代。自光复以来,陆续由中南部到台北地区来打天下的金光布袋戏不在少数,但起初并不受台北人的欢迎,而且远比不上台北地区精湛演技的锣鼓布袋戏。但是在金光布袋戏的许多新奇表演招数,和削价求售的情况之下,锣鼓布袋戏终于在民国50年前后走入衰途。到了民国60年前后,金光布袋戏已凌驾古典布袋戏之上,成为台湾布袋戏的主流。

风靡一时的电视布袋戏

电视布袋戏的盛况,是出现在民国59年“真五洲”黄俊雄先生在电视演出的“云洲大儒侠史艳文”。原定播出三个月,谁知播出之后,观众如痴如醉,欲罢不能,连演五百八十三集而风靡全台,使得布袋戏再现生机。

自台湾开播电视节目以来,大概没有一个节目像“史艳文”一般,每到中午,百业自动停止,大家只为了看今天的史艳文如何去面对万恶魔魁藏镜人的挑战。

这股狂热的收视潮因有关单位以“影响民间作息”而消失萤光幕上,那种万民轰动的盛况,今后也不可能再发生。后来,虽然布袋戏又被核准上电视,但再也无法创造当年盛况。@*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总统大选蓝绿阵营今晚在台东市展开民俗大车拼,民进党安排炮炸寒单爷,国民党请来黄俊雄布袋戏团演野台戏“云州大儒侠”。
  • 【大纪元2月16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周世惠旧金山十五日专电)台湾布袋戏之美在海外留下了美好的影响力,美国犹他州一位罹患肌肉萎缩症的九岁女孩翠莎,去年看了台原偶戏团到当地“台湾文化节”的表演,因而爱上布袋偶戏,开怀了她的病中岁月,如今她已成功完成开刀手术,健康有进展。
  • 【大纪元2月21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朝福高雄二十一日电)今天是元宵节,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邀请知名高雄在地的金鹰阁布袋戏团演出,吸引大批偶戏迷携家带眷观赏。
  • 坑厝村24布袋戏团同场尬戏彰化县溪州乡坑厝村溪溪林路廿3日出现廿多团布袋戏同场拼戏的罕见画面(自由时报记者阮怡瑜摄)彰化县溪州乡坑厝村溪溪林路廿3日出现廿多团布袋戏同场拼戏的罕见画面(记者阮怡瑜摄)
  • 台北市立湖山国小今天举办儿童节活动“掌中乾坤戏儿乐-袋袋相传”,邀请“彰艺坊”剧团工作室,介绍布袋戏偶的秘密,让学生试玩戏偶,并演出“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戏码,获得学生热烈回响。
  • 被称为“影子女士”(Shadow Woman)的宝琳‧本顿(Pauline Benton),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美国皮影戏的表演者之一,她在纽约创办了红门剧社,将中国濒临式微的传统皮影戏在美国发扬光大,甚至受邀赴白宫演出。然而在她弥留之际,红门剧社的风光已不如从前,她没有后代,她留下大量的皮影戏遗产何去何从?
  • 1923年,宝琳‧本顿(Pauline Benton)到北京探望在燕京大学任教的姨妈时,被中国古老艺术——皮影戏深深吸引。这位美国女孩终身未嫁,用尽一生的心血投入到皮影戏的创作、演出中,她在纽约创办了红门剧社(Red Gate Shadow Players),甚至在罗斯福总统执政时期受邀赴白宫演出。
  • 1966年,一群“破四旧”的红卫兵来到法门寺,先是捣毁了佛殿内的铜像,又试图挖开真身宝塔。住持良卿法师上前喝阻,被打得头破血流。法师随后披全身浇满煤油,在宝塔前自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