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着你慢慢长大(12)伤人的教训

琴心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三年级伊始,儿子报告,他的新同桌是周勃——一个学习最差爱惹事不受大家欢迎的孩子。周勃家很困难,他妈妈经常把自家腌的咸鸭蛋拿到市场上卖,我总在那儿买,就熟了。

周勃个头和我儿子相当,我儿子又很听话,所以老师自然就安排他俩儿一座。我告诉儿子不要歧视他,他没有朋友已经很可怜了。儿子爽快答应。

一天放学,门口的人都走光了也不见儿子出来,我就进他们班找。江老师站在教室门口,一见我就说;“你儿子把人眼睛打坏了。你领他去医院吧,他妈妈马上来。”儿子在老师身后,见了我,“呜——”就哭了,周勃站在他旁边,眼皮上一道血痕。我很意外,儿子怎么会打人呢?江老师只说了一句:“周勃也贱!”

当时,我不能多问,周勃妈妈来了,不管怎样是我儿子伤了他,治伤要紧。于是,我们来到附近的医院检查包扎。医生说没大碍,不过再偏一点就会伤到眼的睛上,那就危险了。

回到家里,儿子叙述了事情的经过。周勃不爱学习,总是在一边打扰他;不理他,他就找借口用手碰,儿子最后急了,顺手一挥,手上的铅笔尖碰到了他的眼睛上。我说:“你为什么不跟老师讲,让老师帮助。”“她才不管呢!她说了‘别人打你你就打他’,我去告状她不得说我啊。”儿子轻蔑地说。

难怪负责意外伤害保险的人说:“江老师班伤的人最多。” 老师这样教唆人,那能不出事吗?他们老师还是“优秀班主任”呢,人文素质很差,自己还觉得是为孩子好 ,将来不受欺负。

我没有硬找理由为老师开脱,只是跟儿子仔细讲道理:因为生气而还手,无意中伤了人,我们自己花钱是小事,对方受了更大的苦,他父母还要跟着担心。如果真把人家眼睛弄坏了,他这一辈子得多痛苦。你愿意眼睛看不见吗?我们自己吃点亏,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像你们班同学那样互相打,矛盾越搞越大,将来更容易伤人。有些人无意中把人打死了,就是平时爱动手的恶果。你不是知道“匹夫见辱拔剑相斗,韩信能受胯下之辱”嘛?能忍的人才了不起。你再忍一忍。儿子心悦诚服地点头。

我叫他再背一背“苦其心志”这首诗,他背了几遍,说:“我懂了,妈妈。”

事后,我见到周勃,也提醒他要多约束自己,否则,自己可能会受更大的伤害。希望他爱护这个同座,做好朋友。那孩子其实不坏,只是没受到良好的教育。

现在,我的儿子很能跑,知道为什么吗?他自己说,因为他不还手,一些同学下了课就想拿他做靶子练手;他就跑,练出来了。不过,有时也躲不过。一次上厕所,几个男生竟然上来脱他的裤子,然后取笑他穿的是红短裤。或许有人会说他太懦弱好欺了,我倒看出了他面对羞辱以苦为乐中萌生的坚韧和大度。

生活在一个道德不兴的恶劣环境中是很苦,但“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自砥砺出”,这是人生至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个小生命从呱呱坠地,希望与欢欣就随之来临。在辛苦的幸福中沉醉,在点滴的琐碎里品味。生命的神奇向你展示宇宙的真机,领悟的刹那,感动油然升起。
  • 一天,我从幼稚园接儿子回家,走到楼下,见地上有块香蕉皮,儿子挣脱我的手,把它捡起来,边说“我去扔”,边向身后远处的垃圾箱趔趔趄趄地跑去,我赶紧喊:“慢点!”。
  • 我丈夫的家在农村,寒暑假时我们就送儿子去他奶奶和爷爷那里住一段时间。他帮奶奶喂鸡、捡鸡蛋,非常开心。爷爷疼孙子,总是想方设法要表现爱心。他就觉得小孩都喜欢零食,所以常常拉着儿子到小卖店问他喜欢啥,儿子都不让买。
  • 中国的独生子女都是小皇帝,本来嘛,从小他就是全家的中心,真是万般宠爱集于一身。弄不好,最后家长们就成了看孩子脸色行事的臣民了。孩子不是小宠物,他可是会看人下菜碟的。
  • 平时我做家务腾不出手,就叫他帮忙,拿胶带,拿抹布,拿剪刀等。告诉他递剪刀时,刀尖不能冲着人。有时,也叫他剥豌豆,摘豆角,或者帮忙擦玻璃。他都一一照办。渐渐的,最初的快乐过去后,他就不那么有求必应了,忙着玩他自己的东西不应声。我就失望地说:“我的小蜜蜂在哪儿?我没有小蜜蜂了。”每每这时,他会立即煽动着两手飞过来,喊着:“小蜜蜂来了!小蜜蜂来了!”

  • 文明的语言像花香一样令人心情愉悦,谁不希望孩子红润的小嘴香语连珠呢?可是我们北方的口语环境常常不如意,大人孩子说话都是直来直去粗声大气。英美语言率直里伴着礼貌,日韩语言含蓄中透著文雅。中国当今的语言生硬而少温情,我们自己习惯了有时也觉察不到。
  • 那天吃完了晚饭,我在厨房收拾东西,就听见丈夫在屋里叫孩子把手伸出来,然后声音越来越高,到了最后简直是声色俱厉:“把它腿儿掰折!怎么那么胆小呢?快掰!”“我不敢。”儿子小声地抗拒着。“不掰不行,拿着!”又是一声断喝,接着是儿子呜呜的哭声。
  • 一到春天,楼下花园就生机勃勃了。桃,衣红着白;柳,乍黄润绿;迎春,灿然而笑。孩子们像出笼的小鸟唧唧喳喳地欢叫着,在树丛中跑来绕去。这里是我儿子的乐园。蜜蜂、蝴蝶、绿树、鲜花,还有那阵阵的花香,他都是从这里开始认知。

  • 平时,领着儿子上街,我总要去看贴在车站或墙壁上的二手房广告,儿子也会问我:“妈妈,我们家攒了多少钱?”“还缺很多。”每次我都这样回答。一天,儿子打开他的储蓄罐对我说:
  • 有不少香港人家庭透过BN(O)签证(英国国民(海外)护照)移居英国,当中家长最为关心的就是教育问题,许多家庭是为了孩子的教育而选择移民。移民英国的港爸Gordon Lam,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来到英国读中学,即将升读大学,究竟他们需负担的教育成本有多少,一家人要怎样应对庞大的教育支出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