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月21日讯】〔自由时报记者赵静瑜/台北报导〕订做一个人,在虚构的小说中相当常见,但是订做一个人的目的如果是为了另外一个人的生命延续,情何以堪?
曾经获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版而且被翻译成三十多国语言的《姊姊的守护者(My Sister’s Keeper )》,就是一本探讨生命复制与道德的小说。该书前年年底由台湾商务出版中文版,让读者泪眼看完,也直扣“身体使用权”的命题。
故事中叙述姊姊凯特是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APL )患者,为了延续凯特生命,安娜出生了,当凯特需要白血球、干细胞或是骨髓,安娜就成为最佳的“来源”。
安娜在书中有一句名言:“如果你的父母为了一个理由而孕育你,那么那个理由最好一直存在。因为要是那理由不存在了,你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但是安娜捐了干细胞、捐了骨髓,姊姊还是没办法完全康复,最后父母亲没有征询她的同意,似乎又“顺理成章”的要她捐出一颗肾脏给姊姊,还没有成年的安娜终于决定控告父母夺走她的身体使用权。
安娜知道,她捐肾脏是姊姊生命的希望,但是她也在想:“下一次又是什么呢?对于我的父母,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虽然安娜身体健康,但是因为要“帮助”姊姊,进出医院的次数一点也不亚于生病的姊姊。
结局虽然是安娜胜诉,赢回使用自己身体的权利,却因为车祸意外身亡,肾脏还是移植给姊姊,姊姊得以重生,过正常人的生活。这个结局,引发不少热烈讨论,不少人一掬同情之泪,愤慨安娜从未为自己而活。
作者茱迪皮考特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创意写作学士,她经常处理极具道德争议的题材,作品不乏探讨安乐死及描述青少年自杀的内容,几年前更触及耸人听闻的“优生绝育法”。她在2003年获得美国新英格兰最佳小说奖。在书中,她除以文字描绘姊妹情谊及现代优生学所面临的道德伦理外,也触及亲权、儿童人权的题材,在医界竞相发展“优生”、“复制”科技时,确实发人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