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12月22日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千古绝唱的唐代诗篇《琵琶行》,诗人白居易以深刻的笔触把琵琶的音色、技巧及演奏的感染力描绘得维妙维肖。
“琵”和“琶”原来是古代弹弦乐器两种演奏手法的名称,右手向前弹出称“琵”,向后挑进称为“琶”,这也是弹弦乐器最基本的两种弹奏手法。因此,秦汉到唐这段时期,“琵琶”二字曾经是多种弹弦乐器的总称。
历史上流传的“琵琶”主要分为传统的“直项圆形”与外来的“曲项梨形”两种。《旧唐书,音乐志》中说明了传统的“直项圆形”琵琶,主要产生于两个不同时期:一是秦朝筑万里长城之际,当时的百姓以鼗鼓,也称为手摇鼓或是波浪鼓,在鼓面安上琴弦改制而成;另一种则是源于汉武帝与乌孙的和亲政策,念及许嫁的公主在途中思乡之苦,使懂音律的工人,参照琴、筝、筑以及箜篌等乐器的形制所设计出来的。
这两种乐器皆为直项,圆体,四弦,竖抱以手弹挑演奏的弹弦乐器。在唐代杜佑的《通典》,以及后来的《旧唐书》、《新唐书》等文献资料中把它称为“秦琵琶”或“秦汉子”。
公元四世纪,随着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有一种曲项,半梨形音箱,四弦四柱(相),横抱,用拨子弹奏的琵琶和五弦琵琶传入中国内地。因其头部向后弯曲,为了区别当时直柄圆形的汉琵琶,所以把它称为“曲颈琵琶”﹔因为经由龟兹传来,又叫做“龟兹琵琶”。
唐代是中国琵琶演奏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琵琶除了作为唐代歌舞大曲的领奏、伴奏乐器之外,独奏艺术也获得很大的发展。史册中所记载的琵琶演奏名家不计其数,例如:在唐朝˙段安节的《乐府杂录˙琵琶》中就纪录了这么一段琵琶演奏家段善本与康昆仑竞技的故事:“康昆仑是西域康国人,唐德宗贞元时有“长安第一手”的称号。贞元年间因长安地区天旱,东市与西市搭彩楼以音乐比赛的活动来求雨,东市康昆仑以其高超的技艺获得观众的倾倒;此时,一名抱着琵琶的女子出现在西市彩楼上,她将康昆仑所弹的‘羽调绿腰’移入更难奏的风香调中弹出,拨声如雷,妙绝入神,康昆仑惊服,原来这位女子是乔装的法师段善本,康昆仑乃拜段善本为师,并虚心学习琵琶艺术。”
唐、宋以来,琵琶的形制在传统直项圆形与外来曲项梨型的基础上不断的融合后,塑造出独树一格的美学观点,亦即保留曲项梨形的形制特点,并将曲项琵琶的四相和直项琵琶的十二柱结合成四相十柱;乐器演奏为竖抱,由拨子弹奏发展成手指弹奏。
宋代以后,“琵琶”才用来专指这种有梨型音箱的琵琶,其他如五弦琵琶、六弦琵琶、忽雷(一种二弦琵琶)、火不思等乐器都属于这种系统。而直柄圆形的琶琶,因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阮咸以擅弹此乐器闻名,所以后来就把它称为“阮咸”或“阮”。其他如秦琴、月琴、三弦等乐器都属于这一系统。@*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