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欣赏 】

【京剧欣赏 】– 梅龙镇

李凤姐会做饭也会招待客人
袁荣易
font print 人气: 55
【字号】    
   标签: tags:

余叔岩少年时以小小余三胜(其祖父名)的艺名在天津演戏,广受欢迎;但因演出频繁,疲惫过度,弄坏身体又严重倒呛,再也无法唱戏。一般人遭遇这种拂逆,说不定就灰心丧志,再也提不起劲儿了;可是余叔岩不为所动。他回到北京休养,继续充实剧艺能力,他加入票房练唱,混迹常人之中而不骄不馁。这个票房叫做“春阳友会”,每逢谭鑫培演出时这个票房的人都会去看,余叔岩和大家同去,在台下聚精会神的领受谭的技艺,他得到的远远超过众人。如此忽忽渡过十年“潜龙勿用”的日子。

1918年(谭鑫培在这一年过世),28岁的余叔岩再度出山,他搭入梅兰芳挂头牌的裕群社,但梅已有固定搭配的老生王凤卿一起演出;余叔岩不愿退而求其次去唱二路老生,因而他找一些王凤卿所不演的戏,来与梅兰芳同台演出。他挑选一出不起眼的《梅龙镇》(又名《游龙戏凤》)做为首演,结果演出十分成功,大家口耳相传,打开了他的知名度,也奠定好复出的路。


李凤姐(吴海伦饰演)的长巾掉在地上被客人(邹慈爱饰演)踩住。

这次演出盛况,齐崧详尽的写在“梅兰芳和余叔岩的《游龙戏凤》”这一篇文章中(见 传记文学出版社《谈梅兰芳》一书),起先余叔岩的嗓音沙哑发声较闷,好在唱“四平调”不需费力,演完踏巾的那段,余叔岩完全融入戏中;到后来二人轮流唱着“西皮流水”的对口戏时,配合的天衣无缝,醇美的韵味,远离庸俗,表现的高雅极了:

李凤姐(西皮流水板)月儿弯弯照天下,问声军爷你住哪家?
正德帝(西皮流水板)大姐不必盘问咱,为军住在天底下。
李凤姐(白)住了,一个人不住在天底下,还住在天上不成?
正德帝(白)啊,大姐,我住的那地方,与众不同。
李凤姐(白)怎样不同?
正德帝(白)在那北京城内,大圈圈里头有个小圈圈,小圈圈里头有个黄圈圈,我就住在黄圈圈里面。
李凤姐(白)我认得你。
正德帝(白)你认我是哪一个?
李凤姐(白)你是我家哥哥……
正德帝(白)啊?
李凤姐(白)的大舅子!
正德帝(白)被她占了便宜去了!
李凤姐(西皮流水板)骂声军爷理太差,不该调戏我们好人家。
正德帝(西皮流水板)好人家来好人家,不该头戴海棠花。扭扭捏捏人人爱,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李凤姐(西皮流水板)海棠花来海棠花,反被军爷取笑咱。我这里将花丢地下,从今后不戴这朵海棠花。
正德帝(西皮流水板)大姐做事理太差,不该将花丢地下。为军与你来拾起,我与你插,插了上这朵海棠花。


客人(邹慈爱饰演)捡起李凤姐丢在地下的海棠花插在自己的鬓角上,还洋洋得意。

“月儿弯弯照天下”是诗经里所谓的“兴”体,古朴有趣;花与人比娇媚是为“比”体,二人调笑对应之间用的是“赋比兴”这种诗的语言。又加上眼神与手势做工细腻,音乐与对白盖口严紧,呈现出表演的艺术性。这出戏主要是从饮食、待客的生活中提练出立体美,余叔岩将艺术与生活融合的潇洒自然,虽然嗓音身体条件受限,却有办法表现美好,他那不算响亮的嗓子,能唱的力道十足。


客人(邹慈爱饰演)百般挑剔,李凤姐(吴海伦饰演)机智应对,国光剧团演出《梅龙镇》。

有人就《梅龙镇》有正德皇帝存在(扮成军人模样出游),批评说是皇帝倚仗皇帝的声势欺人,其实这根本不是重点。这不过是戏剧借用名人来让大众觉得亲切,吸引注意力罢了,其中男女讨价还价的针锋相对才是重点所在。戏是怎么进行的,这才是戏的灵魂,关于这一点古人把握的很好;反而民国初年以梅兰芳为首,流行改编新戏,他们大都用“概念性”来编戏,文诌诌关目松散,人物塑造很平面,总在那里自说自话,没有机伶的对应性—只会独白不会对口。但在那个求新的年代,人们爱看新鲜凑热闹,过一阵子这些新编戏多半也就沉寂了;只是平白给一些人留下了错误的印象,误认新编的戏就代表进步。


1942年上海戏剧学校学生顾正秋(右)、关正明在中国戏院演出《梅龙镇》,后面椅上摆着脸盆,这是老式演法,李凤姐做完饭菜还有洗手、倒水的戏。

1918到1928年,余叔岩复出演戏的这十年,他唱精致的老戏,但和梅兰芳演新戏的锋头,实在不相上下。例如1921年,余加入俞振庭的双庆社,梅则与杨小楼组建崇林社,崇林社排出轰动京城的新戏《霸王别姬》,观者如潮,余贴出谭派《辕门斩子》,立刻能得满堂。再如,1924年余与杨小楼合组双胜社、梅则组承华社,梅演新戏《上元夫人》,而双胜社这边余演《审头刺汤》杨小楼演《冀州城》,两边同晚上演,使观众难以选择。

《梅龙镇》这出戏只有两个角色,除了老生就是踩𫏋的花旦了,老生会挑剔花旦会解决,观众对这位花旦的聪明印象深刻。她应付一位刁钻的客人不需使用仇恨与厌烦的态度,但也不是无主张的随和。她既能合乎礼仪,又具备现代所谓的人性化管理原则,说的上是个能与顾客平起平坐的行销高手。年轻的观众看这出戏,很受戏中这位李凤姐的吸引,并无时代的隔阂感。戏剧其实没有新旧只有好坏,这明明是一出旧戏,却具备有现代的、大方的内涵,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应对没有防卫、没有封闭的怕心。@*

<--ads-->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打龙袍》内容是说宋朝包拯陈州放粮后回京,在赵州桥巧遇流落民间的李宸妃,令人吃惊的李宸妃竟是当朝天子宋仁宗的生母。然而要让宋仁宗能够接受这位真正的妈妈,可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从这个流行数百年的戏曲,我们看到老百姓并不认为皇帝就是绝对权威,他还要按普世价值来行事,没做到孝就要受罚,即使他不知情并非故意犯的。没有哪个朝代的皇帝认为皇权可以陵架在孝道之上,那是儒家为中国建立的社会根基。
  • 武戏通常都有英雄惜英雄的气氛,这是敌我之间的相互尊重;旗鼓相当的打斗,正大光明,输了也就输了,讲究武德。
  • 中共擅自改动的《三岔口》,把坏人改成好人,依旧称做《三岔口》,明摆着是偷梁换柱,想借此戏的知名度,暗中宣传自己想要的什么东西。窜改过的《三岔口》,变成从头打到尾的打仔片,没有原先的戏剧性、悬念性、幽默感,它编成刘利华一进门,任棠惠就被惊醒,然后两个人像懵懂的未成年人,好像有发泄不完的精力,好勇斗狠的打来打去,叫人看了不知是为什么打个没完。
  • 演出内涵上则是大异其趣。西方文化强调“模拟”,越像坏人表示人物刻划的越成功;中国则考虑到教化的问题,认为刻划过细,会教坏观众,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明明是兽心兽面的一个角色,表演的重点却放在耍叉及与孙悟空的对打上面
  • 《昭君出塞》可说是戏曲的活化石,它非常典型,艺人一代一代的传承,保存下原始的的戏剧结构与表演方式,细细品味可以领略出久远前的戏曲风貌。人物精简,却能藉唱词、身段谱出关山万里,壮阔的史诗气氛。尤其由昭君一人主唱,犹有元杂剧遗韵,在悠久的时空中她独自吟哦,却唤起人间千古的共鸣—崎岖世上路,望不见自己的家园在何处?
  • 两家的亲家母坐在一起吃饭,岂非大事一件,用饭之前依照古礼,首先男方的母亲李氏拿起酒杯,在堂前对着天倒酒,这是礼敬天地的意思。傧相接下来对着在一旁发愣的陈氏说“该您了”,陈氏拿起酒杯放在嘴边就给喝了,傧相告诉她不能喝,要倒在地上。这在爱物惜物的乡下人心里,简直是浪费
  • 这出戏演他原谅一位偷瓜贼。这位偷瓜贼郑子明是个鲁莽的粗汉,原先对老残的陶洪心存轻视,但发现自己怎么也打不过陶洪时,也就心服口服。陶洪看出郑子明是个纯朴老实的孩子,还将女儿陶三春嫁给他。整出戏沐浴在惺惺相惜的气氛里,虽是武打猛烈,却全无乖戾之气。
  • 古人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虽是单纯的想像,却有神话的幽微之美。这出戏中,制造水患的是水里的猪婆龙(也称水母),南海观音大士接受泗州州官的求祷,帮助消除水患,她亲自出马解决。
  • 被称为“影子女士”(Shadow Woman)的宝琳‧本顿(Pauline Benton),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美国皮影戏的表演者之一,她在纽约创办了红门剧社,将中国濒临式微的传统皮影戏在美国发扬光大,甚至受邀赴白宫演出。然而在她弥留之际,红门剧社的风光已不如从前,她没有后代,她留下大量的皮影戏遗产何去何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