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乐器──古琴

杨佩璇
font print 人气: 2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0月12日讯】琴,是中国古老的乐器之一,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尚书》中记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发展为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中提到:“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魏晋的嵇康(224-263)在《琴赋》中述:“徽以中山之玉”和“弦长故徽鸣”,表示当时已采用徽位定泛音的方式;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至此已大体定型,之后一直流传延续到现在。

古琴又称为“七弦琴”,是因其有七条琴弦,而被冠以“古”字则是源于其历史悠久。《诗经》中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由此可知,“古琴”在孔子时代就已经是广为流传的乐器了。

传统的古琴音乐其表演形式主要分为独奏和琴歌两种方式。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以及典礼等雅乐外,主要流行于文人,即文化层次较高的士大夫阶层,例如: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一曲‘文王操’精益求精;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高山流水遇知音”;雍门子周的“琴谏”,使孟尝君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及至后来三国时代诸葛亮悠然操琴巧施“空城计”,智退司马懿的十万大军;魏晋竹林七贤的嵇康遭司马昭诬陷,临刑前一曲广陵绝响等例子,使我们领略了历代文人雅士对于古琴艺术的精神境域,并显示了古琴的独奏音乐在当时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

关于古琴作为声乐伴奏的形式,早在《尚书》中,已有“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以及“搏捬琴瑟已咏”的记载,说明了琴、瑟伴奏歌唱的形式。这种以琴瑟伴奏歌唱,也称为“弦歌”。《诗经》中也记载了:“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在汉代蔡邕所着的《琴操》中,有歌诗五曲(即周代的“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间杂歌”,皆为以琴伴奏歌唱的表演形式。汉、魏、六朝时期,古琴在“相和歌”、“清商乐”中作为伴奏乐器。至唐宋以来逐步与诗歌相结合,成为所谓的“琴歌”,即以优雅的古琴旋律伴奏古朴的诗词吟唱。

由于古琴长期受到文人气息的薰染,古琴音乐已建立起自己一套完整的美学、乐律、记谱法、演奏技法以及指法等体系,故历来有琴道或琴学之称,因此,古琴音乐比起其他中国乐器较深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念与审美情趣;在意境与韵味的呈现、古朴典雅与清渺悠远的精神境界方面,更有其独到之处。@*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记者李梅纽约报导】2月2日下午,2008全球华人新年晚会纽约主场第四场演出在曼哈顿无线电城音乐厅圆满结束。在纽约学医的大学生Prathima Nandivada 同家人一起观看了这场演出。Nandivada说她看了这个演出之后,学到了许多中国文化的知识。
  • (大纪元记者张本真东京报导)观看了2月15日,在东京文京区的市民会堂音乐大厅的神韵亚洲巡回演出,家住东京东五反田的中国乐器二胡的爱好者吉田起久子(Kikuko Yoshida)女士表示,心被深深触动,仿佛被“缘”牵着。
  • 清澈的如临仙境、如沐清风般的宁静与静谧的音乐,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声,悠扬的、具备强大穿透力
  • 德国圣多玛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复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2),在巴哈时代达到了最高峰,之后虽然逐渐没落,但是这种艰难的音乐形式却常被后来的作曲家视为一种能力的挑战。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清音若莲——净泉音乐原创
  • 夜曲Nocturne这个名词来源于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钢琴演奏的一种浪漫情怀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声乐曲或是器乐曲),以及多乐章组曲的“嬉游曲”(divertimento,器乐曲)是相同的风格,都是适合夜晚以及户外演奏的曲风。
  • 【音乐】春王正月——净泉音乐原创
  • 从自然界到文化领域,我们的世界是如此包罗万象;然而,有些共同的元素在其中穿针引线,其中之一就是弦乐器,它几乎出现在所有的文化中。有些弦乐器听起来相当古雅,有些则令人心神向往,而有些则似乎能传达所有的情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