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新年”二词考证
“元旦”一词,汉代以前称“元日”,据《尚书‧尧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汉‧孔安国(孔子的十一代孙)注曰:“月正,正月;元日,朔日也。”也就是说正月初一这天,舜接受了尧的禅让。又据《礼记‧月令第六》记载:“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在中国古代,“元旦”就是指黄历的正月初一这天,而不是现在西历的1月1日。这个词最早见于南朝梁‧萧子云《介雅三曲》(之三):“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趋拜齐衮玉,钟石变箫韶。日升等皇运,洪基邈且遥。”另据宋‧吴自牧《梦粱录‧正月》记载:“正月朔日(黄历每月的初一日古称‘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年节序,此为之首。”
据古代的典籍记载,从唐朝到清朝,元旦这一天大臣们都要上早朝,向皇帝祝贺新年的到来;有的朝代还要举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如:
唐‧徐彦伯《同韦舍人元旦早朝》(《全唐诗‧卷七十六》)
夕转清壶漏,晨惊长乐钟。逶迤纶禁客,假寐守铜龙。
予亦趋三殿,肩随谒九重。繁琦接曙响,华剑比春容。
相问韶光歇,弥怜芳意浓。愿言乘日旰,携手即云峰。
《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四十三》: “丁巳,进呈敕令所条目。元旦,皇帝御大庆殿受贺。”
《明史‧卷六十四》:“洪武元年十月,定元旦朝贺仪。”
《清史稿‧卷二‧本纪二》: “丙申,用礼部参政李伯龙言,更定元旦朝贺行礼班次。”
《清史稿‧卷八十五‧志六十》: “祭礼不一,而以元旦拜天、出征凯旋为重,皆帝所躬祭。”
“新年”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志第二十五》:“凡岁将终,奏新年历。”也就是黄历的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从这一天开始,才算是新年到来了。“新年”一词多见于中国古代的诗词中,如:
唐‧杜审言《除夜有怀》(《全唐诗‧卷六十二》):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
唐‧张说《钦州守岁〉(《全唐诗‧卷八十九》):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
宋‧释绍昙《偈颂一百一十七首》(《全宋诗‧卷05》):
正月一,是新年。
家家庆贺,处处喧阗。
惟有拄杖子,不随时变。
松根稳坐,石上安眠。
蓦地放憨歌一曲,啰啰哩啰啰哩啰。
木人听不足,瘦立绿萝烟。
宋‧陆游《昔在成都正月七日圣寿寺麻子市初春行乐处也偶晨兴闻邻村守麻有感》(《全宋诗‧卷六十三》):
乐事新年忆锦城,城南麻市试春行。
如今老病茅檐底,卧听儿童吓雀声。
清‧唐烜《辛丑元日试笔》(《清诗汇‧卷一百七十七》):
谪籍栖迟久,颓波感慨频。新年增白发,故国满青磷。
星朗空江夕,花秾小槛春。迂生谋已拙,窥管验钩陈。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元旦”是指黄历的正月初一。而从正月初一这天开始,才能称之为“新年”到来了。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