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核心义民祭 缘自清初保乡卫土传奇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8月29日报导】客家文化节的传承与创新系列专题一(中央社记者翁翠萍台北二十九日电)结合客家文化节的2007台北客家义民祭系列活动,二十五日与二十六日请来全台十几个县市二十座义民庙的义民爷,盛大举办台北市第二十年的义民祭典,满足了都会客家乡亲的客乡情怀,在知名政治人物的光环映照下,“客家”成为国人注目焦点,也令人沈思客家文化节的过去与未来。

传统农历七月半的中元节一过,接着就是农历七月二十日的客家义民祭典,今年正统义民祭应在国历九月一日,没有义民庙的台北市只是提前举行活动,全台还有十几座义民庙,包括新竹县新埔褒忠义民庙本庙、桃园平镇褒忠祠、苗栗县头份义民庙、苗栗县苗栗义民庙等,都将于九月一日举行正统义民祭。

义民庙本庙所在的新竹县文化局长曾焕鹏说,义民祭由来是台湾历史一段保乡护土的传奇。清朝初期台湾垦荒阶段,常有盗匪乱民抢盗掠夺,客家庄男子就组团勤练武术抵抗外来侵犯,保护村中老弱妇孺,这些人在清代台湾三次重要的“抗官民变”中,牺牲的人就是义民。

这三次抗官民变,最早是康熙六十年即公元1721年朱一贵事件,再来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事件,以及同治元年(1862)在彰化发生戴潮春杀官为王事件。这些战事使得全台各地组成义勇军来保护家园及亲人,其中以客家人最多,许多人英勇阵亡。

有史书记载,林爽文打着反清复明旗帜起事,但部下都是乌合之众,军纪不严,到处烧杀掳掠以致民不聊生,从诸罗(嘉义)一路打向北部,进犯淡水厅竹堑(新竹),新埔地区民众为保卫乡土,客家人、福佬人及原住民组织义民军,与林军血战数月,收复新竹城,林军流窜苗栗、大甲,后来清军会同义民军予以歼灭。

最后义民军死两百多人,骨骸散在各地,义民军回师时,以牛车沿途捡拾手臂绑着黑布旗为信号的义民骨骸,准备运到新竹湖口安葬,但牛车经过凤山溪到新埔枋寮时,牛只不肯再前进,经焚香祷告掷筊请示,才知义民已选择安葬地方,再请地理师勘验确认为风水绝佳的“雄牛困地”吉穴,便把义民骨骸埋葬成为义民塚。

乾隆皇帝后来亲笔书写“褒忠”匾额颁给牺牲的义民,新竹仕绅又发起捐田、捐钱,在义民塚前建造“褒忠亭”,乾隆五十三年(1788)冬建庙,两年后“褒忠庙”落成,从此香火不断,庙方每年举办祭祀活动;后来,戴潮春事件牺牲的义民遗骸,则归葬在义民庙的附塚。

道光十五年(1835),新埔义民庙选定农历七月二十日举办“义民祭典”,由当地客家十五个大庄轮值祭拜,随着客家乡亲转向各地垦植发展,义民庙也分香到全台各地,如今已有三十九座义民庙,义民祭成客家族群的信仰中心,许多县市开办客家文化节也以义民祭为核心,搭配系列文化活动,继续流传客家精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