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金沙赌场怎么去

张羽良:夏之盛典——端午节

张羽良
font print 人气: 26
【字号】    
   标签: tags:

端午定名

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尤其到了端午节时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早自周代的时候,五月五日就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以艾草配挂在身上,或者以香蒲叶烧热水洗澡,来达到避邪和防止疫病缠身的作用。

唐朝以前的“端午”并不是专指五月五日,那时人们把每一个月的初五,都称为端午。洪迈《容斋随笔》有言:“唐玄宗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张九龄上大衍历序云:‘月仲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也。’”唐以后这种用法就少了,可见端午专指五月五日,是唐以后的事。

古代“午”与“五”同音,所以端午又称端五、重午或重五。一说唐明皇八月五日生,宋璟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是以午为五也,唐代四大名相之一的宋璟为了避“五”的字讳,便将端五改为端午;另一说则指自先秦至两汉,五月节的日子年年不同,但都定在第一个午日,“端”是“初”的意思,“端午”之名由此而生。

端午节别称

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别称最多,堪称节日别名之最。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端午又称为“浴兰令节”,这个典雅的名称来自“蓄兰沐浴”的端节礼俗。《大戴礼记》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夏小正》云:“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由此可知,古代采兰沐浴以袪除邪毒是端午节的一大盛事。

宋代称端午节为“天中节”,因为端午已近夏至日,民间认为过了端午才是夏天的开始。此时,天气炎热,蚊虫孳生,百毒齐出,很容易发生传染病,古人就用“天中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来去除各种毒害。

明朝在北京一地,以端午为“女儿节”。《宛署杂记》记载:“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然而此一习俗似乎仅见于北京。

民国成立以后订端午为“夏节”,另外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又订“诗人节”。道教则称此日为“地腊节”,此外还有五月节、午日节、龙日等称呼。


屈原(大纪元)

 

端午节起源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主要有四种说法:一是流行久远的传统观念,认为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二是端午正逢仲夏疫厉流行的季节,有学者据此推测是源于对恶日的禁忌;三是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吴越民族对龙的崇拜;四是说端午节源于夏至。

为了配合节气的运行,端午节融进了夏令饮食、服饰、禁忌等风俗。周处《风土记》云:“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端午吃粽子的饮食习俗在汉代并无特别的纪念意义,只是当作一种时令食品而已。俗有“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之谚,意指吃过粽子才能收起冬衣。

自汉朝末年起,端午节才逐渐由夏至节令、风俗禁忌演变为祭奠有关的历史人物,其中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是纪念大文学家、爱国诗人屈原,此外还有纪念东汉孝女曹娥、吴国忠臣伍子胥等说法。从南北朝统一之后,中国的南北节俗趋向统一,端午节祭奠屈原正式由楚地而远播全国。

闻一多在《端午考》一文中又指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 - 竞渡和吃粽子, 都和龙有关。闻一多推测,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节日。自古相 传,吴越是断发文身之国,其断发文身的目的是“象征龙子”,以避免伤害。《汉 书。地理志下》应劭注:“(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故 不见伤害也。”闻一多的结论是,端午的发端应该是一个龙的节日。@*(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踢毽子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是古代“博戏”的一种。中国人踢毽子的历史很长,在汉代的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认为踢毽子最初来源于蹴鞠,而蹴鞠相传为黄帝所作。这么看来,这小小的毽子,其来历也非同寻常。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每年的3月17日,纽约市都会在第五大道举办盛大的圣派翠克节游行,这是全球最著名的圣派翠克节庆祝活动之一。圣派翠克节(St. Patrick's Day)的习俗包括穿戴绿色服饰、饮用绿色啤酒或苏打水、装饰三叶酢浆草,爱尔兰矮精灵是常常出现的角色。而在中国,虽然没有专属于绿色的节日,但许多饮食文化、民间习俗与传说,也蕴含着与圣派翠克节相呼应的元素,联想起来还别有一番风味。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过年在中国各地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传统,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但团聚、祭祖、祈福和欢庆的主题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共通的。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又是怎样过年的呢?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过年”是怎么来的?很久很久以前,关于“过年”有这样的传说和文献记载,一起来看看怎么驱赶年兽?神荼郁垒怎么驱邪?这些传说和文献记载中有什么共通点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