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为何?

晓芸
font print 人气: 7801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6月17日讯】黄历五月五日端午节与新年、中秋节在中国民间传统习俗里,是一年的三大节日之一。端午节又叫“端五节”、“重五节”、“端阳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古人称初一为端一,初五则为端五,五月初五有两个五重叠,所以又叫做重五。黄历是以天干纪年,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五月则为午月,古人又把初五称为午日,所以五月初五又叫端午。

纪念屈原

端午节的相关风俗习惯不少,关于它的由来传说也不止一个,人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而被广为流传,相传战国时期,楚怀王不接受屈原的联齐抗秦的主张,而被张仪骗到秦国,逼他割地献城。楚怀王又羞又悔,忧虑成疾不久便死于秦国。

忠臣的屈原又上书即位的顷襄王,希望他能远离奸臣,可顷襄王不但不采纳屈原的忠言,将屈原流放。

秦国看到时机已经成熟立即出兵,在很短的时间内楚国便失去了大片领土,百姓惨遭屠杀。忠贞的屈原看到这一切,心如刀割,在极度的伤心痛苦中,于西元二七八年黄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渔夫们闻讯乘舟赶来打捞,可始终打捞不到屈大夫的尸体,于是就纷纷将食物倒入江中,说是让渔龙虾蟹吃饱了不在伤害屈大夫的尸体。这个传说巧妙的把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跟屈原投江联系起来。南朝吴均所着的《续齐谐记》有这样的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由此可见民间传说也是有一些根据的。

龙的节日

著名的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论文中考证认为:古代的越民族是以龙做为“图腾”的,当时人们因为受到自然势力的威胁,认为某种生物或无生物具有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量,所以认定那些东西是他们全族人的祖先和保护神,也就现在人们所说的“龙图腾”。

于是她们就在自己身上和日常用的器具上刻上龙的形状,以便得到龙图腾的保护,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份,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他们不仅有断发纹身的习俗,而且在每年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一次盛大的龙图腾祭。其中便有类似今日竞赛的游戏,这便是竞赛习俗的由来。但是,龙舟竞赛不仅是越人的习俗,而且其他民族也有此习俗,在战国时代古文物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龙舟竞赛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到了唐代以后,朝廷下令纪念屈原,赛龙舟活动在民间更为普遍地发展起来,千年以来常盛不衷。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演变成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固定举行龙舟竞赛。

起源于恶日

而北方中原地区却是把五月五日当作“恶月”、“恶日”。晚在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风俗通》记载:“俗云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房,令人头秃”,不但此恶月万事不吉利,甚至连五月五日所生之子也视为不祥之兆。

从战国到两汉,人们一直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日。“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王充《论衡.四讳》也记载当时风俗“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已举之,父母祸死”。如战国时以养士闻名遐迩的孟尝君田文,就是五月五日所生,其父田婴不让家人养,说明那时五月初五已成为俗忌了。

端午节的习俗

悬艾草

那么为什么端午节悬艾草习俗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五月初五时值初夏,而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人们易染病,艾草、菖蒲发出的气味,可驱除邪气,消去病毒。

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所记载:“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踢百草,采艾已为人(形),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民间有一则悬艾草的典故,在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造反,有一次黄巢的义军打到河南的邓州城下,黄巢到城边去查看地形,只见外逃的老幼妇孺中有一个妇女手拉着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怀中却抱着一个五、六岁的大男孩,上前一问,那妇人答道:“县衙今天挨门传令说,黄巢要来血洗邓州,大家快逃命吧﹗”再问为何手拉小的,怀抱大的,妇人答道:“抱的这个小孩,他父母都死了,只剩下这根苗。手拉的是我亲生儿子 ,万一黄巢追来,我宁肯丢掉自己的孩子,也要留下邻居家的根苗。”黄巢听了深为感动的对她说:“我黄巢专和官家作对。你爱邻居的孩子,我爱天下的百姓。”

于是伸手拔了路边的两棵艾苗,并对她说:“有艾不杀﹗大嫂,你快快回城,暗暗传话,让穷人家门上都插上艾,有这个记号,保管不会有伤害。”妇人急忙回城传话,很快传遍全城,当天晚上穷人家的门上都插上艾,第二天正是五月端午,义军攻下邓州,杀了县官,开仓分粮,万民欢呼,从此端午节插艾的风俗便传了下来。黄巢起义晚于“荆楚岁时记”作者宗懔几百年,上面这一则传说显然是后人附会的。

驱五毒

民谚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过去民间把蛇、蝎子、吴蜙、壁虎、蛙或、蜘蛛叫“五毒”。到了端午节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或贴在门、窗、炕上,或系在儿童的臂上,以避诸毒。有的还剪成装着五毒的葫芦图像,表示用葫芦把这五毒给镇住。有的地区把五毒串成长串,在它们上端系上艾草、菖蒲,然后在下端穿上三办大蒜组成藕形,菖蒲、艾草表示刀和剑将它们斩除,大蒜表示锁,将它们锁住杀死。还把它挂在门前显眼的地方这叫“悬端午景”。

饮雄黄酒 百病多远走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端午节要饮雄黄酒的习惯,雄黄,又名鸡冠,是一种矿物质也是常用的中药,对各种皮肤真菌和金色葡萄菌、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所以端午家人团聚喝雄黄酒有驱走百病,涂在小孩的鼻子、耳朵、并在额上画一个“王”字,有健身驱邪作用的意思。谚曰:“五月一日至五日……涂耳鼻以雄黄,曰‘避虫毒’。”人们在仲夏的端午节喝上几口雄黄酒,寄寓能驱走百病的愿望,所以,俗谚曰:“饮雄黄酒,百病多远走。”

吃粽子

据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这可算是粽子的起源。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但是当时,吃粽子并无特别的纪念意义,只是当作一种时令食品而已。

一宜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俗谚说:“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意思是粽子一出现,岁序便转入夏季,不仅只是点缀节景。

在五月仲夏,酷热季节吃这种米制凉食,用菰芦叶包裹,用灰汁煮熟,色香味都别具特色,吃后能清热降火,胃肠舒适,不失为时令佳品。在此时,人们全面换上夏装,以轻薄凉爽为宜。因此《中华古今注》记载:东汉每到端午,皇帝要赐给群臣百僚鸟犀腰带。作为皇帝的恩赐来说,固然是笼络臣下的一种手段,但从风俗角度讲,这也是端午换夏装、避酷热的风俗反映。从衣食习俗来看,认为端午与夏至习俗有密切关系也不无道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腊月里虔诚祭灶神。图为 清代周鲲绘高宗御题范成大祭灶词 轴局部。(公有领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历史时间长河中曾经发生过改变。这要从祭灶的历史说起,先看一下祭灶的历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风俗有过怎样的变迁?哪一种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传递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节气的气候与物候特征有哪些呢?小寒补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来探一探,提供我们,岁末补冬的精神与物质之宝。
  • 古人对冬至这个日子非常重视,不仅因为冬至是节气,是节日,更因为冬至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关。天道所示,人间所依,天人合一让人生顺遂,所以冬至这一天的意义就在日常生活中凸显出来。北宋的易学大师邵雍有两首《冬至吟》律诗,探涉深奥隐妙的大道之理,让人玩味沉吟,给人生命启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个大日子,无论是在节气上,或是在民俗节庆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里,古人也教导人怎样过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灾殃。可知道哪些事适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来参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