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5月22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韦枢台北二十二日电)国立中央大学大气科学团队借着福尔摩沙卫星三号优越性能,成功观测到南极平流层连续变化,这是国际上首次使用GPS掩星技术获得南极大陆上空大气温度垂直结构的连续观测,这项重要结果将刊载于美国地球物理学会 (AGU)发行的“地球物理通讯”顶尖科学期刊上。
今年是国际极地年(International Polar Year),全世界50国科学家关注南极与全球气候变迁同时,台湾福卫三号的六颗小卫星,已经在轨道上默默运转一年,每天平均有2000个大气层掩星资料顺利转成可用的大气资料。
国家太空中心表示,包括欧洲气象中心、英国、丹麦、西班牙、美国、加拿大、台湾等气象中心都已将福卫三号资料运用于天气预报系统,研究方面已约有40个国家490个研究人员注册使用资料。 中央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王国英与林松锦成功观测到南极平流层大气温度变化,摆脱以往科学家必须远赴极难到达、且十分酷寒的南极施放探空气球的困境。
这证明福卫三号可提供比一般探空气球在空间上更大范围、时间上更连续的极区平流层观测资料。
王国英指出,极区平流层的温度为预测每年南极上空臭氧洞大小的重要气象参数,研究每年冬季至初春季节发生在极区低平流层 (高度15至25公里间)位置的臭氧急速减少现象(臭氧洞),是探讨全球气候变迁的重要工作。
王国英表示,极区平流层的臭氧洞说明了人为污染物排放行为,印证了对大气造成直接影响
他说,极区平流层的臭氧浓度在每年冬季至初春时应该是出现高浓度现象,经由美、英两国在理论和观测的证实,发现人为氟氯碳化物确实会对平流层臭氧造成影响,因此才有1987年蒙特利尔公约(MontrealProtocol)严格的管制人为氟氯碳化物的排放量。
他进一步发现,每年冬季南极极区上空低温发展加上缺少太阳加热大气的来源,会存在一个非常强劲的极区涡漩(Polar Vortex)。
极区涡漩扮演类似“热绝缘体”的角色,使得涡漩内部的空气在整个极区冬季时间不会与极区涡漩外部的空气混合,因此极区涡漩内部的低温就成为平流层臭氧减少启动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