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人物】大明军师刘伯温(七)
【大纪元3月23日讯】
一入侯门深似海
一、封公拜相无‘诚意’
在刘基的首次身退之前,朱元璋即位大统时曾经大封过功臣,按刘基在过去所立下的“不可思议”的功绩(他对明朝的功绩和诸葛亮对蜀汉的功绩难分轩轾),刘伯温理当入公或官拜丞相才是;……但是最初封公的六人当中却没有他(封功的都是为朱元璋厮杀疆场的“哥们”,全都是些武将),甚至文职的丞相也由李善长(此人为明太祖的同乡好友,也是朱营自始至终名义上的智囊幕僚长)担任,也就是说,真正第一线有实质权力的大位他都没有沾上!甚至于,他的俸禄到后来也是伯爵类中最低的(建朝刚开始当御史中丞的时候就更不用说了),例如李善长的年奉有4000石,而可怜的刘基就算当了伯爵还是既无权又无钱,一年只能拿少少的240石,相差高达十几倍!
尽管朱元璋对刘伯温在征战时期百般礼遇,请益时刻也往往恭己以听,姿态感激,但是他对刘基的超人智商怀有心结(伯温的高度智慧也令心眼狭小的朱元璋浑身不自在),加上他对刘基高尚的情操不了解也无法放心,可能出于一种自卑和自大混和的心理,他对伯温论功领赏一事刻意“避重就轻”,弄到最后竟然封公拜相皆无“诚意”,……可以说建朝之后,君臣之间隐约只剩工具性的利用关系。后来刘基在被朱元璋渐渐冷冻、打压、过河拆桥甚至被“借刀杀人”的种种举措中,都可以一步步的窥看到朱元璋他有意无意要置伯温于死地的黑暗居心。
虽说如此,但初期朱元璋对刘基故弄玄虚的安抚还是有的;朱元璋知道刘基向来爱说的“陈腔滥调”莫不是那些在《郁离子》中他反复陈述的“以民为念”啦“用政宽仁”啦之类的,鉴于伯温尚有利用价值,建政初期也想让他为自己实心办事﹙明朝建立,朱元璋仍然需要刘基出谋划策,只不过借助的重点已由军事参谋转到制定典律,整顿政务方面,所以才会任命他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也因为如此,怀柔的拉拢拉拢是免不了的;不过这些可尽都是些“面子好看、里子空虚”的招数,就算朱元璋让他拥有面子与头衔,为预防这天才可能“有变”,所以给予伯温最实质的“权”与“钱”可是半点“没变”!
二、政治启动恩怨路
例如洪武元年(1368),刚当皇帝的朱元璋心情不错,看刘基当个小太史令也想为自己的亏心事涂脂抹粉一下,就在刘基奏立“军卫法”,初定处州(刘基的故乡,内含有七个县)税粮,大家都必须根据宋代的征收标准,每亩再加五合(容量约半升) 的时候。朱元璋见机下令独有青田一县在明朝永不加赋税,要使“刘伯温乡里子孙,世世传为美谈也”,作为对劳苦功高的伯温的一点心理补偿。
除了“军卫法”这等“小事”,刘基方方面面都为创建明朝、巩固政权做出卓越的贡献,虽然原先只为开创太平治世,订定原则莫不基于他一片至诚的“仁政”理想,但经过时序演变以及人为败坏,这些典制也因为无法放诸万世皆准,所以有关刘基制典行政的得失,在历史的长河上一直有正反声浪。……例如他与朱元璋共同改变了唐宋以来的科举方法,专取“四书”及《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命题,多用仿宋古文的排偶文体试士;这就是当时又叫作“制义”的后代“八股文”。这一考试方法在其后一直沿用了到清末。这一大制度确实影响了后世千万士子超过半世纪以上,它在巩固明清两代的封建制度、规范文化思想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争议的还不只是这样,老实说这位心地至诚,性格正直刚烈又嫉恶如仇的老先生,在天下太平之后,根本就不适合混迹官场,所以前半生他的仕途险峻,明朝立国后,人事纠葛也没饶过他。
洪武元年(1368)五月,太祖到汴梁去,着令刘基与丞相李善长留守京师。偏偏这时刚好发生中书省都事李彬坐贪纵抵罪一事,李彬此人是丞相的亲信,势力很大的李善长亲自为其说情,要刘基拖延处理此案。可惜这位从来不做昧心事的老夫子认为治世的原则是“德刑并用”,宋、元就是因为对待朝臣宽纵而失天下,而今大明创立“宜肃纪纲”!所以不给情面的伯温不顾李善长的阻挠,马上将此事通驿驰奏明太祖,……上报回复时,当时他正在盛夏的祈雨坛上准备祈雨,想不到他一听回复,下得坛来马上就将李彬“令出即斩”!从此后,李善长与刘基彻底绝交,结下了梁子。
得罪当朝宰相,这还有得完吗?朱元璋回应天后,李善长马上攻击刘基在盛夏祈雨时,杀人坛壝(音同“尾”意指有矮墙围绕的祭坛。)下,真是大不敬,以致让先前为此事忙里忙外、抚恤救苦的大手笔支出尽付流水,祈雨全然无验,岂不欺君!其他怨恨刘基的人也趁此机会交相诉苦、诬告一番。当时朱元璋半推半就虽然留章未下,但是识相的伯温也就以妻逝为由,自己告老还乡了。
这时正当朱元璋兴冲冲的营建中都凤阳(当年为了营建中都城,全国各地调集了数十万能工巧匠,耗时六年兴建,气势宏伟、豪华侈丽。后世还叫它作“东方巴比伦”呢!这个中国历代都城建筑史上的杰作,后来证明只是乱花钱建了个展示用的皇城与宫殿而已,基本上没啥政治军事上的大用,真的是浪费公帑),又执意要明军要出塞追歼残元的主力将帅王保保!面对这两项敏感又牵连广大的的政经议题,满朝文武都唯唯诺诺的没人敢建言。所以刘基临走前就直接上书唱反调说:“安徽省凤阳县虽然是您皇上的故乡,但是它地属四散之气,非天子宜居;王保保这件事,您千万不可轻敌。”后来果真被他说中了……不久,王保保在塞外击败明军,大明定西失利,敌人更从此转进沙漠,成为边患。这样的情势可使太祖想起每逢军事行动,预言皆神准又好用的刘基了,觉得现在刘伯温这个人还有很多的利用价值,不能轻易对他放手;于是又亲自修书一封,召他赶快回京供职。
皇帝叫他来,他能不来吗?“一入侯门深如海”,刘基的余生已经完全没有退出的余地了,于是这位六旬老人,只好又起程回到了这有如毒龙潭般的京城。~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