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月28日讯】元宵节的起源和意义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相传汉文帝在大将周勃戡平“诸吕之乱”后即位称帝,而戡平的日子刚好是正月(元月)十五,那时的夜称为“宵”,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夜,称“元夜”或“元夕”所以,汉文帝就把它定为“元宵节”。因此每逢正月十五这一天汉文帝都会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而在汉武帝时听从谬忌之说,对于太一神十分虔诚,在甘泉宫修建太一祠坛,无论是伐南越、得天马,甚至冬至也要祭祀太一神,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盛大的灯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经过祠坛之上,从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
另外,依照佛教说法,东汉明帝时僧道于正月十五日会集于洛阳白马寺斗法,由于佛教胜利,明帝便下令于正月十五日前后,在宫廷和寺庙中张灯结彩,不论士族庶民,一律挂灯,表示对佛教的尊敬和虔诚,从此,元宵节张灯,既成为佛教礼仪又成为民间习俗。唐朝后由于在这一天可以张灯为戏,所有又称“灯节”、“灯夕”。
在民间传说:二千五百年前,佛教传入我国,当第一次月圆的时候,人们隐隐约约可以见到月光下有一群天神在翩翩飞舞,有一年浮云遮敝了天空,人们突然不见天神踪迹,十分恐慌,于是纷纷点火把,照亮天空,找寻天神,自此以后,虽然看不见天神,人人却仍年年点燃火把找寻天神,相延成袭,就变成一种风俗了。
传说中的三元日是,上元:(黄历元月十五日天官赐福日,是指天官上元一品九气赐福天官洞灵元阳紫薇大帝(尧德配天))、中元:(黄历七月十五日地官赦罪日,是指地官中元二品七气赦罪地官洞清元虚大帝(大舜耕地))、下元:(黄历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日,是指水官下元三品五气解厄水官洞阴元光大帝(大禹治水)。三元日,是三官大帝(俗称三界公)的诞辰。而这三神主宰生老病死、命运气数,人们为了祈求赐福,所以在“上元日”,既张花灯,也拜三官。而成为民间最具宗教意义的节庆之一。
元宵节的习俗
宋朝,才出现用糯米粉加果糖做成的元宵,不过当时不叫元宵,而是称为“浮圆子”或是“汤圆”等。(大纪元)
吃元宵
元月十五是上元佳节,也是天官大帝的诞辰(拜天官大帝),民间说这一天是“三界公生”,各民家及寺庙都在凌晨举行盛大的仪式加以庆祝,依传统习俗民间有吃元宵的习俗。
起初,元宵节的时令小吃并不是元宵,在南朝时,吃的是拌合肉和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的则是一种蚕状的面食和烤饼,一直到了宋朝,才出现用糯米粉加果糖做成的元宵,不过当时不叫元宵,而是称为“浮圆子”或是“汤圆”等。后来,由于这种食品专在元宵节吃食,因此,就把它称为“元宵”了。其实汤圆和元宵的差异只是在于大小和是否包馅罢了!南方人用糯米制成和龙眼一般大小的圆子,称为“汤圆”,而北方人吃的圆子较大,里面包馅的则称为“元宵”。
元宵所包之馅有甜有咸:甜的内包如豆沙、芝麻、花生、枣泥、桂花、白果…等等;咸的内包如猪肉、火腿、虾仁、咖喱..。至于作法则南北不同:北方以馅沾粉,用筛子一层层滚出来(摇元宵);南方则以糯米皮包馅,用手搓圆成型(包元宵)。由于台湾没有地域的限制,因此,南北的元宵都可以吃到。
全世界的华人都庆祝元宵节。图为在云南昆明市表演舞狮活动。(Getty Images)
舞龙舞狮
龙是民族的图腾和象征,元宵节时全国各地都有龙灯。台湾早期的龙灯长约七、八丈,在竹鼓上贴上纱,作成龙形的灯笼,在龙头与龙身里面,点上几十支蜡烛,然后绑在木棒上,有十几个壮汉抬着走,表演时,由龙头追逐龙珠而起舞,姿态优美,俗称“弄龙”;元宵夜晚,各地狮阵也都一起出动舞狮,俗称“弄狮”,并有精湛的国术表演,其目的在驱邪祈安,并有贺年贺节的喜庆之意。
花灯让星空更灿烂。图为2007年台湾台北仁爱圆环的钻石造型主灯。(中央社)
迎花灯
迎花灯,元宵节又称灯节,灯与丁谐音,因此迎花灯有求子添丁的意义,“过年谣”有:“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十六拆灯棚”的说法,可见迎花灯已成为元宵节的最佳表征。唐朝以后,花灯不但种类繁多、千变万化,也成为深入民间的活动;宋朝是花灯的全盛期,宋代花灯有如玻璃球者,也有用五色蜡纸、菩提叶、羊皮、玳瑁等制作,华丽精巧可谓空前。
传统花灯以竹、木、藤或麦杆为灯架,以纸、绢或其他布料糊裱而成,有造型生动的十二生肖,今年是猪年当然是少不了金猪了,另一类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的二十四孝…等等。
钻灯脚
古时嫁娶多以媒妁之言。在婚前男女少有见面的机会,因此利用元宵夜相互见面,少女跟随着母亲到寺庙烧香,男方则由父母或媒人安排前往寺庙礼佛,男女在灯下互相偷看对方,这是古代的一种相亲方式;另一则为已婚但没有男孩的妇女求子,凡是想在今年生男孩的妇女,故意在灯笼下走来走去,祈求神佛保佑生个男孩。所谓“钻灯脚,生男孩(卵巴)”,大概因“灯”与“丁”发音相同之故。
猜灯谜
灯节除了花灯外,最盛行的活动就是猜灯谜,(起源于宋仁宗)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灯上,让人一面赏灯,一面猜谜。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如一个字,一句诗,一个物或一个名称,灯谜是我国独创的语文艺术,从春秋时代就有以接近迂回且掩饰的句子做成“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汉武帝时东方朔就善隐语,曾与武帝宠臣郭舍人说隐语于武帝前,深得武帝信任),南宋后才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春灯谜,也有人引用猜谜有所谓“射覆”的方法,称之为“射”灯谜,自此以后,每逢元宵节,全国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
乞龟
乞龟的习俗,龟是灵物,千年生毛,寿五千岁,称为神龟,万年则称为灵龟。各寺庙在元宵节时也常举办“乞龟”的活动。所乞求的龟是神龟也是灵龟,不但有人乞龟求子嗣,也有人乞龟求财求寿。所谓“乞龟”,最初是由庙方供出面龟、红毛龟等寿龟(龟形的糕点)供信徒掷筊乞赐,待得到神明的允赐后,就可以带回家让全家“吃平安”或藉以祈求后嗣。乞得面龟的信徒在事业得意或求得子嗣后,必须准备加重的面龟或红毛龟供其他信徒求乞。由于龟是长寿吉祥的象征,再加上是神明的赐与,所以深受民众的喜爱,成为一项热闹有趣的民俗活动。@*(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