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649彩票中奖号码 - App Store
中华文化漫谈

谈谈过新年

李同
font print 人气: 9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月16日讯】新年就要到了。大家都知道,新年是我们华人一年之中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传统上,如果从腊八开始的制备年货算起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历时有一个多月。

华人过新年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积累了非常多的过年的传统和风俗。但是,随着西风渐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渐渐遗失。特别是在中国大陆,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共统治,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所承载的道学精髓和文化内涵,都被系统的破坏殆尽。许多风俗也渐渐被遗忘了。就算许多风俗形式还存在,但是其内在的意义人们也都浑然不知,庆祝起来也就觉得索然无味了。就好比去游历名寺古刹,若是不知其来龙去脉、渊源典故,也只是看来千篇一律,无甚感触。所以,现在,在大陆,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对于过新年总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不过把它当作一般的假期,休息两天,吃喝一下罢了。

是啊,向笔者这样在中共统治的中国大陆受教育长大的,对于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本来都不太知道了。相反,到了海外以后,摆脱许多中共所植入的思想观念之后,才开始逐渐从新认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其实是在人类文明之中占有特殊地位的神传文化,是半神文化。他的许多思想和内涵都不仅仅是属于规范人类生活的范畴了。在中国文化里,充满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的生活理想甚至已经不仅仅是追求顺应天道的美满生活,而是处处讲求修身养性,从而达到超凡入圣、返本归真的人生最高境界,所以又是一个修炼文化。

敬神敬天传统

回来,继续谈过新年和中国人过年的文化内涵。前面讲过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天人合一,敬神敬天。所以,在过年这个除旧布新的时候,人们的中心活动之一就是祭拜神明、祭祀祖先。其实,许多人可能还不知道,这个腊月的“腊”字,就是祭祀的意思,也叫腊祭。通常,我们中国皇历的最后一个月,叫腊月,是因为在这个月,通常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神典礼,所以就把这个月叫腊月。那么,我们大家都喜欢吃的腊肠、腊肉的名字从哪里来的,也就清楚了。
其实,就是传统上腌制用来祭祀神明祖先的供品。在传统上要祭祀的神很多,在《礼记》中有很多得记载。人们通过对神明的敬拜来酬答上天对人得赐予,并祈祷来年神对人得保佑。另外,中国人传统上是非常重视家族观念的,特别是孝道,所以对宗族祖先的祭祀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到了今天,腊月最重要的日子其实是腊八,也就是皇历的十二月初八。到这一天,大家都要吃腊八粥。

腊八粥的典故

腊八的由来是来自佛教。因为,黄历的初八,在佛教中被定为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所以这一天,各个佛寺中都会熬制有多种干果和豆类煮成的“五味粥”来供养佛祖,然后分给前来朝拜的善男信女们。久而久之,传入民间,大家也就都在家里也吃“腊八粥”。这个“腊八粥”,不但香甜可口,爱非常有益身体。因为一般来说,“腊八粥”多采用像花生、红豆、白果、红枣、栗子、藕干、松仁、薏米、桂圆、核桃仁、杏仁、莲子、葡萄干、糯米之类,凑成八种,加上红糖、白糖熬煮成粥。这些食物在中医的看法,大多具有健脾养胃、补气养血、暖身驱寒的功效,煮成粥后易于消化,适合严冬寒冷季节食用。当年的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就曾大力提倡吃腊八粥,认为可以延年益寿。

后来,传统上,腊八也就成了除旧布新的起点。一般到了腊八,过去的一年的生计事业就告一段落。商家纷纷清算账目。据传说,在北方较流行的腌制“腊八蒜”,就是因为“蒜”字和清算账目的“算”字同音。要讨债的商家出于客气,委婉的向欠债的商家要求清算债务,就在腊八的时候,送些“腊八蒜”作为礼品和对欠债方的提醒。今天看来,这种方式是多么委婉体面,传统中国的礼仪之风和大家的讲信重义可想而知。
从腊八起,一般家里也就开始做过年的各种准备。北方有句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在过去,的确是喝过了腊八粥,新年的脚步就近了。到了腊月廿四日送灶后,过年的气氛更是一天比一天浓。似乎空气中就可以闻到节日的一丝兴奋和喜气。

祭灶的习俗

祭灶的风俗也有很久的历史,这在《礼记》中也有记载。传统上,中国人都相信善恶有报,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人做的每一件事在神明那里都有记载,相传灶神,就是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上天述职”去汇报一家人过去一年的功过。有些地方还在这一天有做芝麻糖的风俗,据说是要来供奉灶王神的,这样希望灶王在汇报时会为自己“美言”几句。百姓们的这些朴素的期望固然可以理解。谁都希望从神那里得到嘉许和福气。所以,用祭祀的方法表示对神的敬意是应该的。但是,当不理解道理的人用一般人情的角度去揣摩神,好像自己对神表示些尊重,神就会偏袒自己的过失,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其实,这样的行为已是十足的“迷信”了。都是祭祀,心态的不同结果恐怕会有天壤之别。传统上,每个人所作的一切善恶之事,在神明自然都会有记载,所谓“三尺头上有神明”。天地闲,神多的不计其数。中国传统上,天神叫做神,而地神被称作“祇”。无论是传统的道家还是佛家,都讲有众多的神,风有风神,树有树神,山有山神,河有河神等等等等。在这种,信神敬天的传统中,人们时时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勤做善事,杜绝恶行,所以自然会保持人民淳朴善良,百姓安居乐业。甚至连强盗都会遵循一定的规矩,不敢乱来。不向现在,特别是在中共统治下的大陆,许多人是什么也不信,所以什么样离谱的坏事都敢干,种种乱象恶行不一而足。重新建立敬天知命的中华风尚,实在是扭转社会溃变的当务之急。这里当然无暇论及有神的存在。但是,单单就文化来讲,传统中华文化确实有众多可取之处。

春联的由来

再回来谈过年,腊八之后的制备年货和除旧迎新的“扫年”等等活动这里就不详谈了。总归,家家都会购置各种各样的食品、礼物、花卉、鞭炮等等。有两样东西传统上是少不了的,一个是年画,另一个是春联。这两样东西都是起源于桃符。

桃符是用桃木制成的木板。据说早在周朝,人们就有在桃符上面写着或画着门神的名字或图案。最早挂在门上,意在避鬼驱邪,以求吉祥如意。据《后汉书 ‧ 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宋朝著名的大诗人王安石在他题为《元日》的诗中这样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见远在宋朝的时候,大年初一,家家燃放爆竹和张贴桃符的盛况。后来,在桃符上写字的就演变成了写在红纸上的对联,而画成画的就演变成了大家喜爱的年画了。

说起最早的对联,相传是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据 《 宋 史 》“ 蜀 世 家 ” 记载,那时后蜀的国君叫孟昶。有一年过年时让手下的宫中大学士辛寅逊题词在桃符上,但“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历史上第一幅新年的对联。后来,桃符渐渐由木板改为红纸。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特别喜爱对联,据记载,初一家家户户张贴对联的大面普及,是始于朱元璋。明代陈云瞻在他的《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在他经过一户人家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这副对联写得不紧对仗工整而且意义贴切、幽默,是一副很好的对联。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提起对联,他实在是非常体现中华文化和文字智慧的一种世界上独有的艺术形式。她不仅体现了汉字的工整与字词的构成奥妙,而且直接体现了中华文明高妙的宇宙观,体现了阴阳两种因素的互相对立、互相依存、互相配衬的关系和变化万千的姿彩。可惜的是,现在的读书人会做对联的也越来越少了,学校里也大多不教对联了。想来是因为现代的生活中,诗文的雅兴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没有什么地位了,人们多喜欢更加直接的声色享乐和物质实惠。另外,生活的紧张和竞争的压力可能也会使人缺乏这些轻逸的雅兴了。笔者认为,恢复这种传统文艺的教育是益处多多,应该大力提倡。

关于过年的风俗和典故还有许许多多,比如吃年夜饭、守岁、放爆竹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当今,在全世界范围都在兴起中华文化热,人们对于中文和中国的传统越来越感兴趣。许多国家都有庆祝华人新年的活动。在这新的一年金猪到来之际,祝愿我们中华文化传统更加被发扬光大。这里,特别送读者一副对联,上联是:“千年古木逢新雨”下联是:“中华文明又一春”,横批是:“否极泰来”。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都有一个新的开始和美好的未来!@*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我国民间的岁时节令中,过新年可以说是最长的节日,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到元月十五元宵节为止,这都是过年的范围。民间称传统历法的十二月为“腊月”。这里的“腊”在古时是祭祀的意思,按《说文解字》:“腊,合也,合祭诸神者。”远在商代,中国就有连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叫做“合祭”。
    一年春、夏、秋、冬四次大祭,其中以冬祭规模最大。这种祭祀,表达了古代人一种朴素、谦卑的心理,意思是说:一年到头了,能得到丰衣足食,该感谢神明啊!因为冬祭多在十二月进行,因此从周代开始,便把十二月叫做腊月,将举行冬祭这一天称为“腊日”。
  • 大纪元记者李佳、岳芸纽约报导)2月15日新唐人全球新年晚会在曼哈顿著名的无限电音乐城早晚连续上演两场。当日纽约气温持续下降,最低气温达到零下九度。在寒风凛冽中,纽约的观众热情不减,正如晚会主持人周梅所开演前所祝福:人们不畏严寒来观看演出,晚会的节目会让观众从头温暖到脚。”很多观众表示看完晚会后,觉得非常值得,节目太宝贵了,应该珍惜。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表示表示,北部院区书画展全新登场,推出四档书画新展融合书法、绘画及缂绣,跨越视觉与听觉,透过多元媒材交织和谐共鸣的艺术乐章。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踢毽子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是古代“博戏”的一种。中国人踢毽子的历史很长,在汉代的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认为踢毽子最初来源于蹴鞠,而蹴鞠相传为黄帝所作。这么看来,这小小的毽子,其来历也非同寻常。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每年的3月17日,纽约市都会在第五大道举办盛大的圣派翠克节游行,这是全球最著名的圣派翠克节庆祝活动之一。圣派翠克节(St. Patrick's Day)的习俗包括穿戴绿色服饰、饮用绿色啤酒或苏打水、装饰三叶酢浆草,爱尔兰矮精灵是常常出现的角色。而在中国,虽然没有专属于绿色的节日,但许多饮食文化、民间习俗与传说,也蕴含着与圣派翠克节相呼应的元素,联想起来还别有一番风味。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