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博彩导航-大乐透开奖号码查询-双色球开奖

川崎、东山之画

font print 人气: 20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月12日讯】(大纪元记者张本真东京摄影、报导)提起东山魁夷,不少中国人、特别是画界人,应该是耳熟能详。他自1971年开始为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和尚“御影堂”绘制障壁画,前后耗费了11年的时间,于1975年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山云》、《涛声》;1980年完成第二期工程《黄山晓云》、《扬州薰风》、《桂林月霄》等;1981年完成鉴真和尚厨子绘《瑞光》后,大功告成。至此,东山魁夷登上了战后日本画的最高峰。

  而作品曾深深感动了东山魁夷、后来并成为东山岳父的川崎小虎,则比较少为中国人所知。实际上,川崎把现代的感性溶入到日本画的传统中,大大开拓了日本画的表现。其以历史和传说为主题的罗曼蒂克的大作和讴歌平凡生活中的喜悦主题的作品,表现出艺术大家的纯真而为人喜爱。虽然几乎没有直接指导东山日本画技法,川崎把作为日本画家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潜移默化传达给了东山。

  1926年考入东京美术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的18岁的东山,初次看到帝国美术院展覧会中川崎的作品《西天求法》就深为折服。而1940年与川崎长女结婚时,其父生意失败靠借贷生活、东山自己也是流浪汉样的生活,川崎却只是恬淡地对来求婚的东山说,对艺术家来说这样无所谓啦,吃得十年苦,才能有所成就。

曾感动了东山的川崎作品《西天求法》,在继续感动后来人 。那是川崎最初的水墨画作品,以简洁的轮廓线描绘僧人的脸、手和骆驼背负的行 李,表现了中国古代高僧为了求法不畏艰辛、勇猛精进,跨越高原、沙漠,前往西 域求取佛典之旅。(大纪元)

  日本画用色非常细腻,观川崎、东山之绘画,可以感受其率真,作品之淡雅与静寂,韵味浓郁,表现出大和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一种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深依恋和淡淡伤感,绚烂之极又复归于平淡,撼动人心。

  看其画作时,突然联想到以前看翁倩玉板画,那种清澄的画面,是否也从东山的作品中吸收了养分。

  川崎小虎和东山魁夷展继新年前后的东京展之后,还将于4月在山梨县立美术馆、7月在岐阜县美术馆展览。

观东山魁夷作品《年暮》。(大纪元)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曾获颁官方艺术大奖的画家和田义彦遭人检举剽窃意大利画作疑云,在日本备受争议一周之后,日本文化厅今天召开审查会,决定取消颁给和田的艺术选文部科学大臣奖,这是该奖成立至今五十六届,首度撤回奖项。
  • 1806 年,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成为美国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国建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卡罗尔还亲眼目睹了新国家第一座大教堂的开工。这座教堂是美国早期杰出建筑师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伟大的杰作之一,如今称为巴尔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清澈的如临仙境、如沐清风般的宁静与静谧的音乐,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声,悠扬的、具备强大穿透力
  • 杜伦大教堂(或译达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兰东北方,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诺曼式建筑(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国诺曼人在11、12世纪时建造的英格兰罗马式风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德国圣多玛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复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2),在巴哈时代达到了最高峰,之后虽然逐渐没落,但是这种艰难的音乐形式却常被后来的作曲家视为一种能力的挑战。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提香对场景的精心设计、富于表现力的色彩,以及对人像和物件的敏锐刻画,启发了后世的欧洲艺术家。观众凝视此画时,犹如置身人群中,仿佛艺术家要求观者一同省视自己的良知与对神的信念。
  • 韩德尔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而《阿里欧唐德》(Ariodante)或许是他最历久不衰的杰作,展现他丰富的音乐表达结合戏剧性叙事的能力。
  • 美国在制作绗缝被(quilt)方面有悠久传统,但绗缝艺术可以追溯到欧洲和亚洲的中世纪。英文“quilt”一词最早出现于13世纪,与拉丁文“culcita”(意为“垫子”)有关;当时制作绗缝被是为了基本生活所需、庆祝特定人生大事、彰显针线技艺,以及作为政治宣传。
  • 清音若莲——净泉音乐原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