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12月19日报导】(中央社记者罗广仁、高翠忆台北十九日电)跨国婚姻遇上客家族群的情形在台湾越来越普遍,张翰璧教授今天出版新书“东南亚女性移民与台湾客家社会”,他以田野调查方式搜集资料,探讨东南亚女性婚姻移民并将嫁入客家的外籍配偶视为“新客家妇女”,张翰璧认为,外籍配偶不仅是族群的繁衍者,更是文化的再生者。
中央大学客家社会文化研究所教授张翰璧今天在台北市客委会文化会馆,发表花费十年心力完成的新书─“东南亚女性移民与台湾客家社会”。
张翰璧表示,“东南亚女性移民与台湾客家社会”的出版,是东南亚研究与客家研究初步的整合结果,以“田野调查”方式搜集资料,探讨东南亚女性婚姻移民。
所谓“跨国婚姻遇上客家族群”,指的是“台湾、越南”,或“台湾、印尼”等异国婚姻与客家族群文化的关系,张翰璧说,家庭是文化再生产最重要的场域,而女性大多是家庭事务与亲子教养的执行者,因此女性所承担的社会价值观,就成为“文化再生产”的重要来源。
张翰璧进一步指出,台湾人对外籍配偶普遍带有刻版印象,常常以错误的观点来看待她们,如“假结婚真卖淫”等污名化行为。当初作这项研究的动机,为的是替长久以来受污名化的新移民女性们正名,也为外籍配偶的下一代,争取多元国籍认同。
张翰璧说,同样是跨国婚姻,台湾与印尼配偶的婚姻间是“跨国未跨族群”,因为大部分新娘是印尼裔客家人;而娶越南配偶的则是“跨国界又跨族群”。印尼外籍配偶使用客语的情况,比越南外籍配偶普遍;而越南新娘一旦克服了语言困难就会寻求自立,也会亲自照顾小孩。这些外籍配偶的原生文化与客家文化不同,会产生“跨文化”的互动,因此就有了“文化再生产”。
二十六年前从印尼嫁来台湾,一开始刘蔡金只会说客家话,既看不懂中文也不会骑机车,邻居们也都说台语,后来到了“桃园县新移民学习中心”,渐渐能与人沟通,并在去年考取驾照,在台湾生活,她觉得很幸福;来自越南的阮瑞玲说,在越南原本就是小学教师,因为女儿的出生,让她体认到教育的重要性,为了和女儿沟通,她重拾书本,将原本荒废的中文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