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家的水彩画艺

【水彩行家】庞均先生的水彩画

粱丹卉
font print 人气: 118
【字号】    
   标签: tags:

我们常会有这种疑问:以单纯的油画材质作为终生绘画手段的油画家,是否也运用水彩作画?是曾经用过?偶尔为之?或是时常使用?它们的水彩画作又会是怎样的面貌?和油画作品相似,还是具有完全不同的趣味?对题材的选择是否有差异?他们对水彩的观点如何?通常油画家或多或少的都会运用水彩作画,只是他们对水彩的喜爱程度、材料运用的娴熟程度及对于水彩的观点各有不同。

庞均先生于一九三六年出生于上海。父母皆是油画家。入学杭州美术学院及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一九八0年迁住香港,八七年定居台湾,并任教于国立台湾艺术学院。多年来不断从事油画创作与教学,著有“油画技法哲学”一书。九四年更在台湾省立美术馆举办油画展,展出近百件作品。从他的油画作品中,我们见到深厚扎实的功力。油彩或薄或厚,总是恰如其分的表达出空间、体积、质感、光线与色彩。用笔则是潇洒处自在而强劲有力,细腻处又精致婉约令人叹为观止。然而这么厚重沉稳的油画作品转换成水彩时又是如何的面貌?扎实的描写功夫与平稳的构图依然,色彩的淡雅也一如油画中灰色调沉着。所不同的,是发挥了水彩的特性:用色的透明轻快、笔触的挥洒自如,以及速写式的留白、不求画面的完整性、技法的运用上,是湿画法与干画法结合。先平涂,等干后局部重叠的方式为主。
在此处我们见到庞先生的六幅水彩作品。图一:“北京胡同: 廿四间房”为十八岁作品,曾入选大陆首届水彩画展,并因此被推荐进入专业创作机构。用色笔乾乾净俐落,表现着和煦的阳光、斑驳的石墙、木杆,狭窄幽长的巷道空间及两个孩童的嬉戏。


图二 庞均 天津街道 1979年 47.2X39.6cm

图二:“天津街道”是一九七九年所作。简洁明快的平涂、重叠、留白与细劲的线条,铺陈出整洁的街道、高楼、公车,以及交错悬吊的电车缆线。


图三 庞均 桥头 1979年 47.2X39.6cm (不透明水彩)

图三的“桥头”则是用不透明水彩,着色由深至浅有如油画一般表现出钢铁的厚重坚实。两图对照比较,颇富于趣味。


图四 庞均 康乃馨 1984年 37.5X56cm

图四的“康乃馨”作于一九八四,通幅清雅怡人,由浅叠深肯定的笔触,透露出一份自信与稳健。九一年作的人物:“拉吉”(图五)用笔爽快亮无迟疑,尤其是人物的面部,不着良迹的表现出肌肤的细致与凹凸。图六:“后院”,作者以多次重叠,交织出红砖墙前面的繁复的枝叶与光影变化。


图五 庞均 拉吉(RACHEL) 1991年 45.8X38.5cm


图六 庞均 后院 1991年 45.8X38.5cm

庞先生曾说:“虽然油画创作四十余年,水彩仍然是我心中之最爱。水彩如同音乐中的即兴曲、小夜曲,必须具备技巧而甜美、轻松又动人。……水彩的经验,能给油画技法的生动带来灵感。……”他认为画水彩与油画同样需要灵气,不能靠某种程式经营出来。又认为水彩画应当保有水彩的特性:水分感、透明感、绝不用白、轻快活泼而生动引人。一个油画家不会画水彩,在他看来是种缺憾。他个人是以水彩起家,但因好纸难求而逐渐转向油画。近年来偶而作水彩,是当他想寻求一份轻松时,或者是当他要作速写,以收集资料时。
庞均先生对他的水彩作品颇为珍惜。平日收藏着,不悬挂也不轻易参展,以免作品受光变质。此次能得庞先生提供幻灯片,是众读者的福气,更期盼能忍痛让作品“曝光”,作一次展出,即使是一个短短的展期,也能让喜爱水彩及庞先生作品的观众一饱眼福。

(本文摘自1995第七期《水彩杂志》春季号)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因水彩之含胶量较高,因此可以用较多水稀释渲染,若将不透明水彩如水彩般稀释薄涂,因含胶量较低,附着力不够,画面会剥落,故不透明水彩是为了平涂均匀与遮盖性强,比水彩较厚涂的目的而设计的,而为了使用中更容易控制掌握故甘油含量也较多,少量的填充物加入不透明水彩中,造成了它的高遮盖力,但若加大量的填充物于色粉中,则就成了低廉之广告颜料或小学生用颜色,遮盖力平涂性反而不如透明水彩,画面也会更厚,彩度较低;不过一般而言,广告颜料不会采用耐久性的原料调配。
  • 本幅取材自英国较为偏僻的西海岸地区,强烈对比的意念是画面的主题,巨大的岩崖是恒久的,瞬间的幻影是翻腾滚动的云彩,代表死亡的船骸与充满生命力的鹊鸟,动荡喧哗不休的海涛,和安静祥和的沙滩……:在构图布局上处处用心,画面中激荡着对大自然和生命的调歌和赞叹。
  • 大天鹅,正是青海湖夏季的娇客。洁白的羽毛,喙部黑色而局部艳黄,是非常入画的鸟类。至少在两百年前,欧洲已有画家画过它的插图(生物画),画里的池沼、苔原,不止一次打动我。
  • 位于纽约曼哈顿心脏地带的弗里克收藏馆(The Frick Collection),自1935年开馆以来,坐拥1800件馆藏,一直是美术与历史爱好者心中的圣地。历经5年、斥资3.3亿美元整修与重新规划的博物馆终于修缮完毕,4月17日正式对外开放。不仅一楼标志性展厅焕然一新,更首次开放原为私人住所的二楼,并推出一系列崭新的展览、装置艺术与公共活动,并开放一座可容纳218人的全新音乐厅。
  • 艺术史家们对用“矫饰主义”(Mannerism)这个词做为绘画风格的名称有过许多争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爆发前,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这名词来形容十六世纪时在意大利那些无法被归类的艺术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开创英国18世纪的黄金时代外,她的统治还标志着绘画、戏剧、诗歌和音乐等高品质艺术的兴起。安妮女王延续伊丽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铭:“永远不变”(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体现她的使命就是恢复受法国和西班牙影响之前的英国的价值观与传统。
  • 透过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贡”(Bodegón)画作将这种仪式化的舒适氛围融入其中。
  • 提香对场景的精心设计、富于表现力的色彩,以及对人像和物件的敏锐刻画,启发了后世的欧洲艺术家。观众凝视此画时,犹如置身人群中,仿佛艺术家要求观者一同省视自己的良知与对神的信念。
  • 德国的视觉艺术,相较其哲学文学音乐,是较少被德国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国艺术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却深深影响着其它领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他的风景画为什么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对色彩与构图的运用是德国浪漫主义的特色,他赋予风景画前所未有的生命与意义。他将灵魂注入风景里,而风景里被照亮的空气是“灵体”,让每一幅画作充满个体性与内在连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