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百问百答

“考城隍”考什么?

顺子
font print 人气: 1371
【字号】    
   标签: tags:

“考城隍”是聊斋志异的第一篇故事,字数并不多,却是首篇。到底考城隍考什么?他又传达什么讯息呢?考城隍故事如下:

宋焘公是一位秀才。一天他因为生病躺在床上,忽然看见一位公差,牵着一匹白额马,手里拿着公文,匆匆忙忙的走进屋里来,破口就说:“赶快赴考。”宋焘公一脸茫然的说:“主考官还没到,为何忽然就要考试?”公差只是一味的催促他上路,并未回答问题,宋焘公只好负病上马赶考。

赶考途中经过了许多陌生的地方,最后来到一个像京城一样的地方。接着公差带他走进一个建筑雄伟的大厅,大厅上方坐了十几位主考官,这些主考官除了“关云长”之外他一个也不认识;下方则设了两个座位,桌上文房四宝已经准备妥当。另一个座位上坐了一个秀才。

宋焘公立即就座应试,不一会儿考题发下来,题目是“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两人应试后,先后交了考卷。宋焘公在考卷中写到“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殿上坐着的几个主考官再传阅过考卷之后都赞赏不已,当下就对宋焘公说:“河南现在缺一位城隍,你可以立即就任。”宋焘公听了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已经寿终了,立刻流泪磕头说:“承蒙各位的抬爱赏识,授以城隍一职,但是母亲年已七十,无人奉养,可否让我侍奉她,等到她去世后,我再来听候差遣。”其中一个帝王模样的主考官立刻吩咐,查阅宋母的阳寿,一个长胡子的老人查阅后报告说:“还有九年阳寿。”众主考官正在犹豫之时,“关云长”说:“无妨,先叫张秀才代替九年。”并对宋焘公说:“本来你应该立刻赴任的,但是念在你的“仁孝”之心,给你九年假期满再宣你上任。”又期勉秀才几句后,两人磕头退出。

张秀才自我介绍,自己是长山张某,并在野外和宋焘公握手作诗道别,其中的词,宋焘公都忘了只记得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这句。

宋焘公和张秀才分手后突然醒来,原来自己已经死三天了。宋母听到棺材内有呻吟声才扶他出来。事后他向长山之地打听,果然有张秀才之人,并且和他同日而亡。

宋焘公侍奉母亲九年后,母亲过世了,他在办完丧事沐浴完毕后也死了。宋涛公住在西门的岳父,忽然看到他在随众的簇拥下,骑着骏马向他拜别。岳父不知宋涛公已死,派人到乡下打听才知道女婿过世了。

宋焘公自己记有小传,可惜战乱后没有流传,只剩下口耳相传而已。

宋焘公亡后赴考城隍,表现了阴阳之间的考验。我们在宋焘公的“焘”字上也发现作者的许多巧思。“焘”字通“帱”,帱是“覆盖”覆盖的意思。“帱”字是“巾”字与“寿”字所组成,寿是在人是间的生命,以“巾”覆盖在生命尽头,那覆盖后的的真相是什么?那就是对一生的道德评价后走的路。

这个道德评价用纸笔测验“一人二人,有心无心”题目考宋焘公的道德观,宋焘公认为“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所以善行必须是“无心为善”发自内心没有任何外在代价的。这个道德评价也考验宋焘公的行为,所以主考官对宋焘公说:“河南现在缺一位城隍,你可以立即就任。”宋焘公并未因此而欣喜,他立刻想到他年迈的母亲。因为他的“仁孝”是“无心为善”发自内心没有任何外在代价的。纵然在外在代价前他仍然展现他“仁孝”之心,并非“有心为善”以求回报,言行一致的的表现就是他这生真实的道德水准。

人生在世时有各种外在的东西,所以“花有酒春常在。”死后万般带不走,面对考验时,只有凭借这种道德修养才可以在无任何外在事物的环境下“无烛无灯夜自明”。

那“考城隍”考什么?不就是考人生、考这一生真实的道德修养,并且告诉世人“阳间过阴间一人非二人;有心修无心善行终有报”。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考城隍”为何是“聊斋志异”的首篇了,因为无论任何生命都是“善恶有报”所以必须修养道德为重。@*(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踢毽子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是古代“博戏”的一种。中国人踢毽子的历史很长,在汉代的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认为踢毽子最初来源于蹴鞠,而蹴鞠相传为黄帝所作。这么看来,这小小的毽子,其来历也非同寻常。
  • 每年的3月17日,纽约市都会在第五大道举办盛大的圣派翠克节游行,这是全球最著名的圣派翠克节庆祝活动之一。圣派翠克节(St. Patrick's Day)的习俗包括穿戴绿色服饰、饮用绿色啤酒或苏打水、装饰三叶酢浆草,爱尔兰矮精灵是常常出现的角色。而在中国,虽然没有专属于绿色的节日,但许多饮食文化、民间习俗与传说,也蕴含着与圣派翠克节相呼应的元素,联想起来还别有一番风味。
  • 过年在中国各地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传统,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但团聚、祭祖、祈福和欢庆的主题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共通的。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又是怎样过年的呢?
  • 人一生周期除了生死之外,成年和结婚、生子都具有人生阶段转换的重大意义了。所以在这些重要的日子,都留下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礼仪,丰富这些日子的内涵,同时也给予人丰厚的祝福!本文就来说说喜获新生儿的民俗礼仪。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黄历元月十五夜称“元宵”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中原大陆幅员广,南北两地的风俗也常有差异,以“元宵”称圆子(汤圆)是起于何时呢?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说圆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还有人说有馅的圆子称“元宵”,无馅的圆子称“汤圆”,真是如此吗?
  • 黄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年是龙年,岁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龙子、龙女,生肖属龙。然而,黄历新年和十二生肖并非华人专属,不同国家对于生肖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在中亚国家哈萨克,今年的生肖是蜗牛而不是龙,属龙的人到这个国家就变成属蜗牛了。
  • 秋风起兮,七夕节又将来到。牛郎(牵牛)、织女与中华儿女相伴几千年,有情有义的婚姻,相许相牵的爱情,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七夕的一年一会,让人感叹之外,也让我们反思什么吗?
  • 黄历的五月五日端午节,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阳。“端午”处于纯阳之端。民间有俗谚“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为夏令时节防瘟辟毒的启动日。端午节的节俗很多,来源久远,背后蕴藏丰富的文化典故。一起来文化寻根:回顾端午节的九大节俗与故事。
  • 端午“五红”、“十二红”的养生饮食,都是观察时令,巧用时鲜,以促进身心健康的传统中医的养生方法,同时五行养生的原理也在其中体现。不管时代怎么推进,注重天人合一,顺应节令过生活,上天自然赐给人最鲜美的生活滋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