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着你慢慢长大(4)给他一盏灯

琴心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中国的独生子女都是小皇帝,本来嘛,从小他就是全家的中心,真是万般宠爱集于一身。弄不好,最后家长们就成了看孩子脸色行事的臣民了。孩子不是小宠物,他可是会看人下菜碟的。

我的儿子十个月时就开始扶着床学走路了,站起来的人当然不愿意再在地板上爬来爬去。一段时间后,终于在恐惧中迈开自己的第一步、第二步,你看他的脸就舒展开,笑着快步地向你奔来。摔跤难免了,嘴刚要咧,就会被抱起,他享受着这种游戏,快乐无比。等到一岁时,他完全可以蹒蹒跚跚地行走,跌倒了也可以自己爬起,这时就不必再抱他,鼓励他自己起来,他也就听了。

没想到他奶奶来的那一天,在地上撒欢的他不小心摔倒了,趴在那里不起来,奶奶心疼地喊着“宝贝别哭”,赶紧把他拎起来哄。再摔了还是等着扶。我真是很惊讶他的心理,知道爸爸妈妈不会扶也就不耍赖了,知道奶奶心疼就撒娇,自己就会娇惯自己。孩子他爸也看出来了,一边阻止再扶,一边怜爱地笑着说:“小家伙,你怎么耍赖呢?自己起来,不抱。”奶奶只好跟着说“自己起”,他见没人管就爬起来了。不过,我和他爸没在跟前,他还会耍一次。

我就此知道:小孩天生就会揣摩大人的意图而选择行为方式。那些敢向家长撒野的孩子往往都是摸透了大人的心理,开始并不是什么脾气问题。于是,我就在吃东西上特别注意不让他吃独食。每次给他吃的,我都要让他给我和他爸先吃。他爸嫌烦常常拒绝,我经常夸他是孝顺孩子,也经常跟他一起吃。现在,他无论吃什么都要先让我,有时忘了,吃的时候看见我马上会想起来,赶紧说:“对不起,妈妈,我忘了。您先吃。”有一次,他洗完草莓,挑了一个最好的递给我,他爸就在旁边,他却理都没理。我提示要给爸爸,他才想起来。

一位好友曾很痛心地向我诉苦:她上高中的女儿省下用于学习的钱买了炸鸡回家,坐在桌前津津有味地吃,根本想不起父母。她不明白她总是省吃俭用不让孩子亏着,为什么她那么自私?其实她女儿不觉得自私,她只是没有关心父母的概念,因为父母一向都说“只要你好我们无所谓”,她就认为他们真无所谓了。虽然好友听了我的分析和建议,开始改变一些做法,但毕竟错过了最佳教育期,孩子许多不好的心理个性都难改了。

古话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蒺藜满手刺”。美德不是空洞的说教,要从好习惯开始。尤其幼儿时期,他的行为习惯里孕育着道德个性的嫩芽,一定要及时矫正。给他一个好行为,就是给他一盏做人的灯。@*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个小生命从呱呱坠地,希望与欢欣就随之来临。在辛苦的幸福中沉醉,在点滴的琐碎里品味。生命的神奇向你展示宇宙的真机,领悟的刹那,感动油然升起。
  • 一天,我从幼稚园接儿子回家,走到楼下,见地上有块香蕉皮,儿子挣脱我的手,把它捡起来,边说“我去扔”,边向身后远处的垃圾箱趔趔趄趄地跑去,我赶紧喊:“慢点!”。
  • 我丈夫的家在农村,寒暑假时我们就送儿子去他奶奶和爷爷那里住一段时间。他帮奶奶喂鸡、捡鸡蛋,非常开心。爷爷疼孙子,总是想方设法要表现爱心。他就觉得小孩都喜欢零食,所以常常拉着儿子到小卖店问他喜欢啥,儿子都不让买。
  • 有不少香港人家庭透过BN(O)签证(英国国民(海外)护照)移居英国,当中家长最为关心的就是教育问题,许多家庭是为了孩子的教育而选择移民。移民英国的港爸Gordon Lam,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来到英国读中学,即将升读大学,究竟他们需负担的教育成本有多少,一家人要怎样应对庞大的教育支出呢?
  • 为何小孩曾经那么乖巧可爱,长成青少年却完全变个人?爱唱反调、爱理不理,甚至突然一句话就暴怒!完全不知该怎么相处?
  • 美国佛州一位母亲说,作为家长,她的职责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队长”,并拒绝成为他们的朋友或“直升机父母”,否则你将培养不出有韧性的孩子。
  • 漫无目的的育儿,是一件非常慌乱的事。有了孩子后的每一天,我们都要面对许多抉择:替孩子准备什么食物?找什么学校?玩什么运动?如果父母心无定性,总是犹豫不决或朝令夕改,家庭就会陷入各种混乱。
  • 绒毛玩具
    六岁之前还是处于自我为中心的时期,没有所谓的“他我概念”,如果这时强迫孩子分享,其实是抢劫的行为,要让孩子懂得“分享”,应该先满足孩子的占有欲,然后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渐成形。
  • 很多妈妈问我,现在孩子精得很,挑战叛逆的语言一堆,连很小的孩子都会挑战权威,好难教!情绪就像一颗球,孩子丢出来,当爸妈的应该要适时转化这些脾气,千万不要用情绪硬碰硬,不然过一阵子你就会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 当孩子表现得不如我们所预期,我们感到生气,而对着孩子指责、批评、责骂或威胁……但我们如此反应,除了宣泄自己的情绪外,对孩子的帮助到底有多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