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nba赔率-金沙网上赌场-nba预测分析

培养独立的小孩(7)责任心

张玲霞
font print 人气: 49
【字号】    
   标签: tags:

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孩子,通常没办法理解自我尊重的意义,自然更没有生活自理、独当一面的机会。让孩子对己做的事或承接的事负责,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关键。

读书、写作业、打扫教室或别人交付的事等,都是孩子该负责完成的事,如果孩子想推诿或轻忽不做时,父母应该坚定立场,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就该负责做好”,孩子的责任心就会萌生。

万一孩子出状况了,例如玩球时不小心打破玻璃,或骑脚踏车撞毁邻居的花盆等,这时孩子年纪还小,不会赚钱,父母理当替孩子赔偿。但是,关键不是只替孩子赔偿或责骂一番了事;而是应该在赔偿之后,和孩子讨论出一个还钱给父母的方案。

例如,由孩子每个月的零用钱中扣除一部分,连续扣三个月作为偿还;或是替家人倒五个月的垃圾等。这样孩子不但不会起反感,还会从中学习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的态度。

如果一味的出钱替孩子摆平过错,却不要求孩子负责,孩子所得到的讯息是“反正爸妈会用钱摆平”、“做错又没关系”,然后继续犯同样的错。

“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

平日可以

让孩子勇于负责任事,过程中不但可以学会处理事情的技巧,也是成为“可以交付重任的人”的良好训练,有利于将来在社会人群中交往;
f?
让孩子用零用钱赔偿自己的恶作剧或错误行为,必要时停止或扣除零用钱作为惩罚;
f?
老师、同学、父母或亲友托办的事,一定要要求孩子负责完成,不能让孩子以“忘记”、“不会做”或“没时间做”等理由推拖了事。

如果孩子推拖诿责时,帮助孩子思考,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再想想自己的责任。

孩子因为爱玩、轻忽而忘记做该做的事时,父母不宜息事宁人,才不会让孩子的责任心消失。一定要有所行动,例如和孩子一起讨论、想办法补救:请托付的人延期,另定一个时限,然后在时限内完成等。

万一事情最后还是因为没办完、做好而被处罚,也应该引导孩子坦然接受与面对,不能因为害怕责罚而逃避、说谎,更不能过度袒护孩子。否则,孩子不但学不到教训,日后积久成习,会惯性的出现更多不当的行为,以及不负责任的举措来,变成师长亲友中不被信任与托付对象。

摘自:新手父母出版《培养独立的小孩》@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名电视制作人王伟忠日前出了新书“欢迎大家收看—王伟忠的※◎△#……”,因此,在出版社网站上回复读者提问,他鼓励年轻人要保持热忱,培养独立思考的空间,凡事都应该靠自己去尝试,要有勇气去面对难题。

  • 父母可以向孩子说明,起床、准备上学是自己的事,自己没做好,就应该设法改进。
  • 孩子的卧房是他们睡觉、读书或玩乐的主要场所,孩子如果能够自己动手整理,养成整洁的好习惯,比较不会找不到东西,也比较不容易生病。整洁的环境,有次序的摆放,还可以把孩子处事的思考力,训练得俐落、清楚,有益于培养好的为人处事态度。
  • 很多人误以为学习理财就是学会生钱之道,就是投资赚钱。事实上,理财的真正意义是较宽大的,包括善用钱财、善于管理家庭经济,使生活品质提高。如果孩子缺乏正确的理财观念,不知道用钱与赚钱的道理;又只专注在读书取得高分,普遍缺乏经济观念,当然就容易有花钱如流水,重复购买性质相同的玩具;玩过、用过的东西也不曾爱惜,坏了就丢,再买新的;用钱不眨眼等滥用金钱的坏习惯了。
  • 不少的心理学家相信,一个人的个性,会影响他未来的格局。如果孩子小时候就有“不想工作”的倾向,除非受到极大的刺激,否则期待孩子“年纪大时会好转”的概率并不大。因此,父母除了要教孩子“钓鱼”,还必须引导孩子愿意垂下钓钩去“钓鱼”才行,否则将来孩子还是会是父母的沉重包袱。

  • 耐心可说是指孩子的忍耐力、毅力与自制力的综合体,是孩子“延迟享受”时必备的个性特质之一。一个具有耐心情的孩子,大多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简称“自制力”,能够生活自理,遇事能够经久等待。
  • 社交媒体Instagram上有一段可爱幼儿折叠衣服的视频,不仅收获数千万网友点阅,还引爆一场意想不到的网络激辩。
  • 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惊讶地发觉几乎每个在机场跟飞机上的孩子眼光都固定在iPad的屏幕上了。虽然我理解带着小孩旅行并在中途长时间的停留期间让他们保持尽兴的困难,但我不禁想,我们通过让他们过度使用屏幕时间,以此可能为孩子们制造了哪些影响深远的问题。
  • 在当今数位时代,无所不在的科技产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舒适,但也造成了负面影响,例如对这些产品过度依赖甚至上瘾、隐私权被侵犯、记忆力衰退等。现在连育儿专家都大声疾呼,不要让小孩过度沉溺于科技产品,不要让这些产品替你养育小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