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大乐透开奖直播
中华文化100个为什么

为什么说留名“青史”?

作者:家玉
font print 人气: 2159
【字号】    
   标签: tags:

我们常听人说要“留名青史”,这个“青史”指的就是史书。

但是为何以“青史”来称之呢?这是有典故的。“青”,本来是指竹简,因为古人用竹简当作书写的工具。后来,也用来记载历史,所以后世就以“青史”当作史书的代称。

我们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看到“青史”一词被使用,在第三十六回说:“愿诸公善事使君,以图名垂竹帛,功标青史。”而在《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也说到:“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 ”

与“史”有关的,还有个词叫做“女史”。

“女史”,在周朝是一种职官名称,但却不是史官,是由通晓文书的妇女担任,专管王后礼仪的事。

《周礼》中说:“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掌内治之贰,以诏后治内政。”郑玄加注说:女史就是“女奴晓书者”,掌王后礼之职事。这跟史官的工作一点也不相干。

还有一种说法,称古代后宫的女书记,也叫做“女史”。

《后汉书》提到:“颁官分务,各有典司。女史彤管,记功书过。”清代小说《红楼梦》也说到:“政老爹的长女名元春,现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作女史去了。”这都是指的后宫中的女书记之类的,大约都是由会看懂和书写文字的女子来担任。

后世沿用日久,渐渐地也把有才能的女子称为“女史”,这算是一种美喻吧。@#

责任编辑:王愉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义官奔走汗甚,因就混堂浴,浴毕而起,大衣小衣已被人偷去,正喧嚷间,主人诮其图赖,义官愤甚,乃戴纱帽着靴,以带系赤身,谓众人曰:‘难道我是这等来的。’”这是明代豫章醉月子选辑《精选稚笑》中所载发生在混堂的笑话。描写在混堂里人多吵杂,许多小偷会趁机施展其技,所以洗澡失衣早习以为常,而混堂主人的装糊涂,却惹得义官生气的做出如此好笑的举动。“混堂”就是浴池、澡堂,也就是俗称的公共浴室。

  • 此时期正是桃杏花开,春麦生机盎然。而随着麦田拔草季节的来临,青海的妇女们纷纷下田拔草﹙在青海除草是妇女的工作,且不用锄而用手拔﹚,此时虽是她们一年中最累最忙的时间,但也是她们在田里大展歌喉唱“花儿”的欢乐时刻。满山漫“花儿”﹙在青海,唱花儿又称漫花儿﹚的歌声此起彼落,也预告着一年中唱“花儿”的季节正式拉开序幕了。
  • 在《列子.说符》上载︰“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是说在春秋时代,宋国有个叫兰子的艺人,擅于杂技表演,把一对长木棍绑在脚上,能跑能跳,手上还同时轮流抛耍七把剑,技艺高超。一般都认为这是最早的有关踩高跷的记载。
  • 唐李白《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遶床弄青梅。郎骑竹马来,遶床弄青梅。”成语“青梅竹马”就是由此诗而来,其中“竹马”指的是一种童玩,多以竹竿制成,小孩夹在胯下充作马骑。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