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方法——在严和慈之间平衡

于珊
font print 人气: 1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0月17日讯】前一阵听一位西人朋友抱怨,说自己的儿子在学校非常淘气,在学习上也表现不好。回家对儿子凶一些吧,他就更叛逆,还威胁说如果挨揍了他就会去叫警察(在西方社会,打孩子确实会招来警察的)。如果对儿子继续听之任之吧,眼看他在外面越来越不像话下去,也不是个办法。看这个朋友恨得牙痒痒的样子,让人感觉其实西方人和中国人在面对孩子淘气时是一样生气的。这生气的程度让人想起中国古装剧里面一个父亲大喝一声“拿家法来!”然后把儿子绑在长凳上一顿好打。我颇为同情那位朋友。我的孩子虽然在别人眼中已经属于非常乖了,不像那位朋友的孩子那么淘气,但是,当我孩子也有不听话的时候,我也常常情绪很坏。

这天我在网上查看到了一位明朝皇后对教育方法的论述,原来中国人传统的教育方式也并不是只有“棍棒”,就像西方人的教育也并不只是像《成长的烦恼》里面那样像朋友一样谈谈心那么简单。教育孩子,就等于是参与规范一个人的人格,真是个软硬功夫。

明仁孝文皇后徐氏在《内训‧母仪章》里说:“孔子曰:‘女子者,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理者也。’是故无专制之义。所以为教不出闺门,以训其子者也。教之者,导之以德义,养之以廉逊,率之以勤俭,本之以慈爱,临之以严格,以立其身,以成其德。慈爱不至于姑息,严恪不至于伤恩。伤恩则离,姑息则纵,而教不行矣。”

原来,做母亲的是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把道德逐渐的教给子女。即使古代妇女不出家门,也能教育好孩子。而孩子心中有了道理,出门也不会学坏了。拿什么来教呢?用道德义理来引导孩子,用谦逊廉洁的品德来培养孩子,用勤俭来给孩子做表率,本着慈爱来对待孩子,用严格来管理孩子,用这些教育来使孩子在社会上有立足的根本,来成就孩子的道德。慈爱却不让它达到姑息的地步,严格却不让它达到伤害仁善的地步。如果伤害到了仁善,孩子就远离你了。如果姑息,孩子就放纵自己了。那么这样一来,教育就没法继续下去。

看来,对待孩子,家长在两头都不能走极端。家长要先能够控制自己,看到自己做法上有无偏颇。慈爱和严格都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是把正统的道理真正的教给孩子,让孩子接受,这才是为人父母的对孩子的真正意义。而在要求孩子的同时,家长也能看到自己在做人方面还有哪些欠缺,从而改正自己。这其实同样也是提高家长自己的修养的一门艺术,如果做好了,过程中孩子和家长都能受益。@*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世说新语记载一则陶母教子的故事:陶侃年轻时做了官,专门管理渔场。有一次,他用坛子装满干鱼送回家,以此孝敬母亲。
  • 看看先秦时期,较为单纯的人际关系和简单的社会结构下,女子是如何扮演好母亲的角色的,除了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和她“断机教子”的故事之外,还流传着这么一桩动人的<田母诫子>故事:
  • 谁都知道,“成功”的背后总有一双“推手”,而这“推手”却有多种不同的样貌,在古代,大半以“母亲”居多。虽然那时“女子无才便是德”,虽然当时农业社会的妇女,大半目不识丁,可是在那种道德标准极高的环境里,在严格心法约束下的要求中,一点都不影响她们持家教子、敦亲睦邻、侍奉翁姑……等的操守。
  • 社交媒体Instagram上有一段可爱幼儿折叠衣服的视频,不仅收获数千万网友点阅,还引爆一场意想不到的网络激辩。
  • 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惊讶地发觉几乎每个在机场跟飞机上的孩子眼光都固定在iPad的屏幕上了。虽然我理解带着小孩旅行并在中途长时间的停留期间让他们保持尽兴的困难,但我不禁想,我们通过让他们过度使用屏幕时间,以此可能为孩子们制造了哪些影响深远的问题。
  • 在当今数位时代,无所不在的科技产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舒适,但也造成了负面影响,例如对这些产品过度依赖甚至上瘾、隐私权被侵犯、记忆力衰退等。现在连育儿专家都大声疾呼,不要让小孩过度沉溺于科技产品,不要让这些产品替你养育小孩。
  • 人们有时候难免会因为某些事情生气,这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破坏人际关系,甚至引发冲突。而为人父母者对于孩子的生气,往往会感觉很棘手。现在,有专家分享了有效的解决之道。只要在孩子生气时说一句短语,他们马上会镇定下来,无论他们年龄多大都是如此。
  • 众所皆知,听古典音乐有益身心健康,坊间也有出售一些专门供孕妇播放给胎儿听的胎教音乐。最近墨西哥的一项研究发现,让胎儿听古典音乐可以让他们的心率变得很平稳,可能有助于他们的发育。
  • 孩子总是爱拖延?家长可用4C原则陪伴孩子去累积正向经验。
评论